揭穿5個育兒「偽真理」 | 養生知識網


 

A-A+

揭穿5個育兒「偽真理」

2020年10月09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家長們也許都會因如何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而困惑著,卻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呢?教育孩子誤區有哪些呢?下面就來學習小編為您盤點的育兒寶典吧。

5個育兒“偽真理”

我們貌似瞭解到很多撲不破的育兒真理,但如果較真,就會發現這些“真理”未免以偏概全。

孩子的性格可以塑造

不完全真相:毫無疑問,孩子的性格會受到外部環境的綜合影響,家庭環境、親子關係等都會成為改變孩子性格的不確定因素。

更真實的情況:雖然父母的後天影響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是那僅僅是各種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之一。而與生俱來的基因的作用,對於孩子的性格差別起到30%-70%的決定作用。從雙胞胎身上我們不難看出,雖然他們生長在同樣的家庭,有同樣的父母,在同樣的養育方法下長大,擁有同樣的寵物和玩伴,但是他們還是會有不同的外表、神情、性格和愛好。他們對於從沒有見過的事物有時會表現出極大的反差。同樣是水從淋浴噴頭中傾瀉而出,可能一個孩子表現出極大的恐懼,而另一個則無動於衷甚至興奮無比。孩子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

我們能怎麼辦:孩子不是粘土,不可能按照模具塑造成大衛或者維納斯。但是你可以通過教育方式來規範他的行為,指引和影響他處理問題的方法。沒有孩子生下來就喜歡做家務的,但是我們可以教他如何使房間保持整潔。即使孩子是天生的莫扎特,也需要你給他接觸音樂和樂器的機會,才能激發他身體內的潛能。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更有益成長

不完全真相:從給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來講,父母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是可以依賴的,他可以隨時從父母那裡得到照顧。這對孩子很有好處。

·更真實的情況:孩子不是不堪一擊的花朵。他們需要並且完全可以應對外界的環境,而不需要父母不間斷的、無微不至的照料。專家們認為,父母之外的其他的成年人同樣可以照料好孩子,比如祖父母和細心的保姆。所以,你不需要一天24小時,一周7天地圍著孩子轉。很多全職媽媽都會發現,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但是一旦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就會“忘恩負義”地把媽媽拋在一邊,興高采烈地享受起集體生活來。

我們能怎麼辦:這件事上沒有非此即彼的簡單答案,每個媽媽都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到底什麼樣的方式對自己、對孩子最合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不完全真相:理想的父母應該是充滿愛心、樂於幫助別人、給人安全感並且熱心社會公益。因此,你的孩子也應該以你為榜樣。

更真實的情況:這其實取決於你如何界定榜樣或模範的定義。或許你可以做個試驗,比如你大口大口把一些深綠色的樹葉子吃到嘴裡,你孩子是否就跟著吃菠菜?你把你的房間打掃得一塵不染,你孩子的房間或許還是狼藉一片。很明顯,你怎樣孩子就會怎樣的想法是個謬誤。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你的工作、你的職務、你的工資高低沒有任何意義。孩子不想也不可能去體會成年人的所謂成功。也有的父母準備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於細微之處見功夫,慢慢成為孩子的榜樣。以父母為榜樣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精心計劃的。

·我們能怎麼辦:你的習慣或者你的技能是無法遺傳的,無論好與壞。舉個有趣的例子,我媽媽從來不吃蔬菜沙拉,但是我現在卻每頓必吃。所以,你只要盡力去做就好了,不要太難為自己。這才是真實的你。

父母應該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不完全真相:我們應該盡力使孩子安全和健康。為此,我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看看壁櫥裡那些棄之不用的插座保護套和嬰兒監視器,那些都是我們愛的體現。

更真實的情況:我們正在為孩子花費大量的金錢。在美國,每年用在孩子身上的支出是3000億美元。我們這個物質充足的文明究竟會對孩子有什麼導向。充斥各處的廣告教給孩子總是在說“我要,我要,我要!”其實,我們真正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學會什麼叫做等待。如果孩子想要什麼,父母就趕緊去買的話,那麼這個孩子就再也感受不到無限期待和一朝擁有的美好滋味了。溺愛往往還會成為行為問題的催化劑。越是被嬌慣的孩子,就越容易出現胡吃海塞、發育不良、學習成績差、網癮甚至吸毒的現象。

我們能怎麼辦:你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東西,不是能夠從商場買到的。那些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糧,簡單且無價,比如愛,比如規矩,比如堅定的意志。

母親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的孩子

不完全真相:當然,你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更愛吃香蕉還是桃子。當他擠著眼睛吭哧的時候,你可以準確判斷出他究竟是困了還是餓了。這些是不容置疑的。

更真實的情況:在你充分瞭解孩子的同時,你也不可辯駁地受到一種力量的限制,那就是主觀偏見。因為,你很容易被愛蒙蔽雙眼。你很難像孩子的保姆、老師那樣客觀地看待你的孩子,並且你也不能夠像她們在接觸了很多同齡孩子之後進行橫向比較。所以,一般來說,旁觀者可以給父母提供更真實的,更有可比性的判斷標準,幫助父母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

我們能怎麼辦:我們經常會下意識地屏蔽掉別人嘴裡的孩子的短處。而直到更多的人,或者我們信服的人向我們提及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才會往心裡去。記得保姆曾經幾次想我暗示,我的孩子可能在聽力方面有問題,但是我總能以各種理由告訴她“不可能,那只是因為……”但是當孩子體檢時,保健醫生鄭重其事地對我說“您的孩子可能存在聽力障礙”後,我才意識到:的確,他每次看電視的時候都要開很大音量,而我每次跟他說話,都必須像叫喊一樣他才有反應。

當然,促使這條“偽真理”長期成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現。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個可愛的小兩面派。他常常在人前一個樣,回到家裡一個樣。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能說會道、任勞任怨,可是回到家裡就又變成了嬌滴滴的小寶寶。有個孩子在外面膽小、收斂,在家裡卻無法無天。無論孩子在你面前更可愛還是更頑劣,那都僅僅是他的一個側面。

父母教育孩子五忌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這麼這樣笨啊!”每當這類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不要恐嚇孩子

採用恐嚇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也會減弱他的自我觀念。如果父母說:“你下次再這樣,就要你好看!”每當孩子聽了這些話,他們會惶恐難過,從而對父母產生一種恐懼心理

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父母許諾孩子,如果讀書成績好,就給買什麼東西,以此將刺激作為動力,這不是個好辦法。這樣的賄賂會引發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向外。這樣不利於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

不要逼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氣極地說:“好,現在你要答應我,你再也不敢這樣了。”可不一會兒,老毛又犯了,媽媽覺得自己受了騙,大怒地罵道:“你答應媽媽的,怎麼又不乖啦?”媽媽應該知道,許諾和恐嚇是一對難兄難弟,對孩子不會起積極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許諾反而會使他再度犯錯而感到難過。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會使孩子口是心非。

不要過度保護和監督孩子

過度保護監督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因為當父母過分監督孩子的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們應該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絕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這5句話不可對孩子說

“你怎麼越大越……”

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無法在座椅上保持安靜,那是因為他只有四歲,總要經歷固執,淘氣,自我中心等階段,這是成長的必需。

但父母很容易因此對孩子大喊:“你怎麼越大越不聽話。”

建議:在你忍不住要責備孩子時,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如“我知道你不高興,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

“別跑,會摔跤的”諸如此類的警告

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你肯定他一定會摔跤的。對於一個正在努力走向獨立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打擊。而且,當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沒有變成現實,孩子也會慢慢對你的建議表現出不以為然。

建議:更好的說法,如“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把鞋帶繫好”這樣具體的指導。

“我只是逗你玩兒”

你或許認為,跟孩子開個玩笑可以培養他的幽默感,但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的話。

建議:對孩子,不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表現有趣,有些話你不是認真的,最好別說。

“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麗麗那樣呢”

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像個二等公民,同時還可能導致對其他孩子的仇視。你越是跟孩子說他不如別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夠好。

建議: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然後鼓勵他向一個最適合他的方向快樂地成長。

“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

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指責。

建議:如果你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責他,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但我再告訴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裡去。”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還在們的心靈是很脆弱的,因此家長們在教育是要採取循循善誘的方式,有些傷害孩子心靈的話語一定不要說。以上小編為大家盤點的教育孩子禁忌家長們要牢記哦

 

標籤:【育兒】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