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還須從「暑」治 | 養生知識網


 

A-A+

「苦夏」還須從「暑」治

2012年10月08日 夏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34 ℃ 次

苦夏”,是一種常見的暑熱證。這種似病非病的現象,大多發生在體弱多者和中年腦力勞動者身上,其表現為,一進入夏天,就感到渾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精力不集中、心煩不安等,到秋日暑衰,各種不適便不藥而癒,飲食和精力亦恢復正常。
苦夏”,是由於天暑地熱,居於其間的人汗出不止,體內水鹽失去平衡,故見體乏無力;又由於天熱,體內的熱能需不斷隨汗發洩,出汗時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所容納的血液相對多一些,致使胃腸粘膜血管中的血量相對減少,胃液分泌亦隨之減少,故影響食慾;進食過少又會導致體乏和腦內營養不足而見精力不集中。
中醫認為,“苦夏”者多因正氣較弱,無力抵禦外來暑氣的侵襲,暑氣入體,清氣不升而見頭暈、精力不集中,濁氣不降而見食少、體乏無力。所以,預防“苦夏”應以防治暑氣為主。要預防暑氣侵襲,除了工作和居住地防暑降溫、合理安排作息外,服用中藥降暑也是有效措施。一般可用荷葉、薄荷、麥冬、桔梗、甘草各10克,滑石20克,隔日煎服一劑。有條件者,可常用鮮荷葉煮粥服。多吃藕、荸薺、梨、菠蘿等食物。表現嚴重、食慾極差者,可自制四順餅調治:取神曲、麥芽、草蔻仁、生薑各200克,烘乾,碾末過篩;連麩麥粉500克,炒微黃勿使焦;將藥粉和麵粉兌和加水如餅狀,再烘乾即成。每次15克,每日2次,淡鹽水送下。此方出自《養老奉親書》,專治生冷不節,暑濕傷脾氣所致的胸腹脹悶,身重體倦。常有氣短或汗出過多者,可用洋參10克、桔梗6克泡水服。另外,保證足夠的睡眠,避免過分勞作,對治療有幫助。

標籤:【治】【暑】【須】【苦夏】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