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稟體質的經絡調養 | 養生知識網


 

A-A+

特稟體質的經絡調養

2020年11月0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特稟體質暖心穴位之一———章門穴

《甲乙經》記載:“腰痛不得轉側,章門主之”;《千金方》云:“主飲食不化,入腹不出,熱中不嗜食,若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痛羸瘦”;《圖翼》云:“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僅經,胸脅痛”;《聖齊總錄》中還說:“章門二穴,脾之募……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痛不得轉側,傷飽身黃羸瘦,賁豚腹腫脊強,四肢懈墮,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上面這些記載都詳細說明了章門穴的作用。如果你遇到心胸鬱悶、脹滿、煩熱、口乾、不想吃東西、面黃肌瘦、身體虛弱、全身無力的情況,只要按壓這個穴位,就能夠使情況得到改善。

命名:章,大木材的意思;門,出入的門戶。“章門”的意思是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穴位風停氣息。本穴物質為急脈穴傳來的強勁風氣,到達本穴後,此強勁風氣風停氣息,就如同由此進入了門戶一樣,所以名“章門”。

部位:屬足肝經經脈的穴道,在人體的側腹部,當第11 肋游離端的下方。

主治:

1.按摩這個穴位,對腹痛、腹脹、腸鳴、洩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疼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腰脊疼痛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療效;

2.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肝氣鬱結、胃痙攣、肝脾腫大、肝炎、腸炎、洩瀉等疾患,具有治療、調理和改善作用;

3.配足三里穴,治療蕁麻疹、組織胺過敏症;配天樞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療由於肝脾不和引起的腹脹、痞塊、脅痛、洩瀉、消瘦等症狀;配腎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門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陽谷穴、氣海穴,治療肝硬化腹水、腎炎。

自我取穴按摩法:

1.正坐或仰臥,兩隻手的手掌心向下,指尖朝下放在第十一肋骨末端處;

2.用大拇指、食指直下掌根處像魚一樣的肉厚處部位,即魚際,揉按穴位,並有脹痛的感覺;

3.左右兩側穴位,每次大約揉按1~3 分鐘,也可以兩側穴位同時按揉。

特稟體質暖心穴位之二———尺澤穴

屬於手太陰肺經,出自《靈樞-本輸》,又名鬼受、鬼堂,為肺經的合穴。“合”即有匯合的意思,經氣充盛,由此深入,進而匯合於臟腑,恰似百川匯合入海,故稱為“合”。尺澤穴為肺經合穴,既具有合穴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考證古代針灸醫籍,治療半身不遂多取陽經穴,如《針灸大成·治證總要》中說:“陽證中風不語,手足癱瘓者,合谷,肩腢,手三里,百會,肩井,環跳,足三里,委中,陽陵泉”。“陰證中風,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攣,此是陰證也。亦依治之,但先補後瀉”。但近年來,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採用以內關、尺澤等陰經穴為主,陰陽經穴配合的方法治療中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彌補了古代針灸醫籍的不足。

命名:尺,長度的單位;澤,指水之聚處。在“考骨度法”中,有從腕至肘定為一尺者,穴當肘窩深處,為肺經合穴,屬水,揚上善指出水井泉,流注行已,便於入海,因名尺澤。

部位:尺澤穴位於手臂肘部,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即是此穴。

主治:

1.按摩此穴對無名腹痛有特效;

2.對咳嗽、氣喘、肺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有一定療效;

3.尺澤穴是最好的補腎穴,通過降肺氣而補腎,最適合上實下虛的人,高血壓患者多是這種體質。肝火旺,肺亦不虛,脾氣大但很能克制自己不發火(金能克木)的人常會感到胸中堵悶,喘不上氣來。此時可點揉肺經的尺澤穴。尺,此字在這裡不指尺寸,而是暗指腎臟(中醫診脈講“寸、關、尺”,而“尺”正是腎脈之反應處);澤,是雨露,引申為灌溉,由此可知,此穴有補腎之意;4.肘臂腫痛、皮膚癢、過敏等症,長期按壓此穴,會有很好的調理保健功效。

自我取穴按摩法:

1.伸臂向前,仰掌,掌心朝上;

2.微微彎曲約35 度;

3.用另一隻手,手掌由下而上輕托肘部;

4.彎曲大拇指,以指腹按壓,有酸痛的感覺;

5.每次左右兩手各按壓1~3分鐘。

標籤:【調養】【經絡】【體質】【特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