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防病保健 | 養生知識網


 

A-A+

清明前後防病保健

2019年06月0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3 ℃ 次

農曆書曰:“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古人早就有在清明之際用藥草洗浴身體的活動。《周禮•春官•女巫》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解為:“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已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今天,民間一些地方還存在著以花草洗浴的健身方法。民間還有在清明挖食葳蕤的習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是主治“風濕自汗灼熱,及勞虐寒熱,脾胃虛乏,男子小便頻數,失精,一切虛損”。 清明採集的草藥還有“地筋草”、“馬蹄香”之類,《本草綱目》說馬蹄香“能散風寒,下氣消痰,行水破血”,對其藥用價值是肯定的。可見,人們自古已經認識到清明時節的養生對身體健康有重要意義。
中醫學承襲了淵深的中華文明,它與二十四節氣聯繫非常緊密,二十四節氣繪製了一年四季大氣運動變化的時間表,這種寒暑往復的循環規律,起著預告農時和呼應生、理氣脈曲線的作用。清明來臨,中醫專家宋清平依據天人合一規律以及人體五行平衡思想給我們分析了清明前後應注意哪些疾病

一、“春不食肝”,肝氣過盛可引發其他疾病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大,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古人所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乃順天理”。所以此節氣中不可對肝臟進補。
春屬木,肝屬木,在此節氣中肝陽易亢,所以這一段時間是高血壓的易發期;木生火,心主火,心火易於亢盛,一則心火內熾,擾於心神致心神失守,每見心煩失眠;二則可致血運逆常,心主血脈,熱迫血升,氣盛脈速,則脈流薄疾,易損心脈而見心悸,誘發心痛。所以,要高度重視預防冠心病心絞痛或心梗的發作。肝屬木,木生火,火為心,在此節氣中心臟會過於旺盛,所以這一段時間是高血壓的易發期,對此要高度重視。其次,旺木傷金,金為肺,所以這一節氣對呼吸系統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視,不要穿單衣過早,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原則,謹防感冒,因為感冒是誘發萬病之源。 

二、“濕邪”入侵,慎防類風濕偷襲

清明時節雨紛紛,陰雨綿綿或久居霧氣之地,都容易有“濕邪”,表現為身體沉重、疼痛,尤其是關節伸縮不順,引發腰背病或關節痛。 “濕邪”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氣候對類風濕病患者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更有人把春天稱為“風濕季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每於春季反覆頻繁,疼痛腫脹諸症加重,這是受春季氣候特點的直接影響。常常有關節炎病人說,用自己的關節痺痛變化來預測天氣比中央氣象台還準確。時值清明,氣溫仍然時高時低,特別是南方地區雨水頻繁,濕氣嚴重,氣候的變化無常使類風濕病患者苦不堪言,所以,患者在春季乍暖還寒之時,應更加注意調養和治療。《素問:痺論》中指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痺也。類風濕屬於痺症,宋安堂出品的宋氏類風濕痛風寶以活血、養血、祛風、除濕等手段來去治療受損的機體,使機體的氣血榮盛起來,符合《醫宗必讀,痺》對痺症治療做出的概括——“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方法,是治療類風濕、痛風的良藥,倍受類風濕侵襲的患者不妨一試

標籤:【煲湯食譜大全及做法】【去濕湯】【養生粥】【清熱祛濕湯】【中醫祛濕】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