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肩周炎的原理與方法 | 養生知識網


 

A-A+

針灸治療肩周炎的原理與方法

2019年01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1 ℃ 次

針灸主要是根據人體特定的穴位,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刺激人體穴位而達到治護理的目的。不少人採取針灸方法治療肩周炎,下面就來看下針灸治療肩周炎的原理與方法,更加深入的瞭解針灸的奧秘。

肩周炎較為普遍

肩周炎的臨床表現

早期以劇烈疼痛為主,功能活動尚可;後期則以肩部功能障礙為主,疼痛反而減輕。

初病時單側或雙側肩部酸痛,並可向頸部和整個上肢放射,日輕夜重,患肢畏風寒,手指麻脹。肩關節呈不同程度僵直,手臂上舉、前伸、外旋、後伸等動作均受限制。病情遷延日久,常因寒濕凝滯、氣血痺阻導致肩部肌肉萎縮,疼痛反而減輕。

本病若以肩前中府穴區疼痛為主、後伸疼痛加劇者屬太陰經證;以肩外側肩腢、肩髎穴處疼痛為主、三角肌壓痛、外展疼痛加劇者屬陽明、少陽經證;以肩後側肩貞、臑俞穴處疼痛為主、肩內收時疼痛加劇者屬太陽經證。

肩周炎的三個主要穴位

針灸治療肩周炎原理:

肩周炎臨床表現為肩臂的多處疼痛,活動功能受限,其病理機制為病變區的瘀血、水腫壓迫和牽張末梢痛覺神經,炎性瘀滯使局部代謝產物濃度增高直接刺激痛覺神經,所以產生劇烈疼痛。炎性滲出使炎症泛發,累及鄰近組織,後期結締組織增生、粘連等,使關節活動障礙。

應用針灸療法能調節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使炎症瘀滯區的病理代謝產物加速分解和運走,或使其失活性。針灸療法還能降低炎症區血管的通透性,減輕炎性滲出,抑制炎症泛發並使炎症的滲出物質加速吸收,減輕腫脹,緩解其對末梢神經的牽張性刺激作用。針灸能激活體內的內源性嗎啡樣物質,發揮較強的鎮痛作用。肩周炎的恢復期,針灸療法能明顯促進組織修復,並抑制結締組織的過度增生,減少粘連,以減輕功能障礙。所以說在肩周炎的各個病理時期,針灸都具有顯著、可靠的治療作用。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的臨床綜合征。屬於中醫學的“肩痺”範疇。中醫學根據其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和發病年齡等特點而有“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五十肩”之稱。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

本病的發生與慢性勞損有關,患者可有外傷史。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變,多繼發於肱二頭肌腱腱鞘炎、岡上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某些患者與感染性病灶或內分泌功能有關。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在肩部的經脈和經筋。五旬之人,正氣不足,營衛漸虛,若局部感受風寒,或勞累閃挫,或習慣偏側而臥,筋脈受到長期壓迫,遂致氣血阻滯而成肩痺。肩痛日久,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以致患處腫脹粘連,最終關節僵直,肩臂不能舉動。

針灸治療肩周炎方法

針灸治療肩周炎

1、基本針灸治療

治則:疏筋通絡、行氣活血,針灸並用,瀉法。

處方:以肩關節局部取穴為主。

肩腢 肩前 肩貞 阿是穴 陽陵泉 中平穴(足三里下1 寸)

方義:局部近取肩腢、肩前、肩貞,是謂“肩三針”,配局部阿是穴,針刺瀉法並加艾灸,可祛風散寒、疏經通絡;循經遠取陽陵泉能疏筋活絡、通經止痛;中平穴系現代新發現的治療肩周炎的經驗效穴。諸穴遠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筋脈舒通,氣血調和,疼痛自止。

加減:太陰經證加尺澤、陰陵泉;陽明、少陽經證加手三里、外關;太陽經證加後溪、大杼、崑崙;痛在陽明、太陽經加條口透承山。

操作:肩前、肩貞要把握好針刺角度和方向,切忌向內斜刺、深刺;陽陵泉深刺或透向陰陵泉;條口透承山可用強刺激;局部畏寒發涼可加灸;肩部針後還可加拔火罐並行走罐;余穴均按常規針刺。凡在遠端穴位行針時,均令患者活動肩部。

2、其他針灸療法

(1) 芒針:取肩腢透極泉、肩貞透極泉、條口透承山等。肩不能抬舉者可局部多向透刺,使肩能抬舉。條口透承山時邊行針邊令病人活動患肢,動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過猛,以免引起疼痛。

(2)刺絡拔罐:對肩部腫脹疼痛明顯而瘀阻淺表者可用皮膚針中強度叩刺患部,使局部皮膚微微滲血,再加拔火罐;如瘀阻較深者可用三稜針點刺2~3針致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使瘀血外出,邪去絡通。每週2次。

(3) 耳針:取肩、肩關節、鎖骨、神門、對應點等。每次選3~4穴,毫針強刺激,留針30分鐘;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4)電針:取肩腢、肩髎、肩前、天宗、曲池、外關等。每次選3~5穴,接通電針儀,早期用連續波、後期用斷續波強刺激10~15分鐘。

(5)穴位注射:在肩部穴位注射當歸、川芎、元胡、紅花等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每穴0.5ml。如壓痛點廣泛,可選擇2~3個壓痛最明顯處注射。

更多有關針灸方面的知識,請關注養生之道網,或者在站內搜索針灸可以找到更加豐富的內容。

標籤:【針灸治療肩周炎】、【針灸治療原理】、【針灸治療肩周炎方法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