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的操作
1 火罐法 是利用燃燒時消耗罐中部分氧氣,並借火焰的熱力使罐內的氣體膨。脹而排除罐內部分空氣,使罐內氣壓低於外面大氣壓(統稱負壓),藉以將罐吸著於施術部位的皮膚上。火罐法其吸拔力的大小與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內燃火的溫度和方式、扣罐的時機與速度及空氣在扣罐時再進入罐內的多少等因素有關。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時扣罐,罐內熱度高、扣罐動作快,下扣時空氣再進入罐內少,則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則小,可根據臨床治療需要靈活掌握,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 閃火法 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挾住乙醇棉球,或用紙捲成筒條狀,點燃後在火罐內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後,迅速退出並及時將罐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方法,須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2 投火法 將紙折成寬筒條狀,點燃後,投入罐內,然後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此法適用於側面拔,需注意將紙投入罐內時,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若燃燒後罐內剩餘紙筒條的長度大於罐口直徑稍多時,此法即便是用於仰臥位拔罐,也不致灼傷皮膚。
3 貼棉法 用直徑約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貼在罐內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於側面拔,需防乙醇過多、滴下燙傷皮膚。
2 水罐法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內,加水煮沸,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放入適量的祛風活血藥物,如羌活、獨活、當歸、紅花、麻黃、艾葉、川椒、木瓜、川烏、草烏等,即稱藥罐,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等症。
3 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的空氣抽出,使之產生所需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適用於任何部位拔罐。
4 拔罐法的運用舉例
1閃罐法 適應於肌肉比較鬆弛,吸拔不緊或留罐有困難處,以及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證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將罐子拔上後立即取下,如此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度。需注意閃罐大多採用火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過大。
2留罐法 又稱坐罐法,拔罐後將罐留置一定時間,一般留置5~15min。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起泡損傷皮膚。
3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飛罐法,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處。須選口徑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較厚實,最好選用玻璃罐,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經皮膚上塗以潤滑油脂,將罐吸拔好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料,即推動方向的後邊著力,前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經,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度。
4 藥罐法 常用的藥罐法有兩種。 煮藥罐 將配製好的藥物裝入布袋內,紮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放入藥液內煮15min。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療部位上,多用於風濕痛等病症。常用藥物處方為麻黃、艾葉、羌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陀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10克。
貯藥罐 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適量的藥液,常用的有辣椒水、兩面針酊、生薑汁,或根據病情配製的藥液等,然後按抽氣罐的操作法拔罐,如使用無底青黴素藥瓶一類的抽氣罐,可用注射器將藥液在拔好罐後注入罐內。也可在玻璃火罐內盛貯適量藥液,然後按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此法常用於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5 針罐法 先在選定的穴位上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或按病情需要施以補瀉手法後,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再與藥罐結合,稱為針藥罐,多用於風濕病等。
6 刺血(刺絡)拔罐法 先用三稜針或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要求或按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後拔以火罐,以此可加強刺血法的療效。此法應用較廣泛,多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痤瘡、皮膚瘙癢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經痛。施用本法需注意,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過多。
5 起罐法 起罐亦稱脫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將火罐口邊緣的皮膚輕輕按下,或將火罐特製的進氣閥拉起,待空氣緩緩進入罐內後,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損傷皮膚。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氣快速進入罐內,則負壓驟減,易使患者產生疼痛。
標籤:【操作】、【法】、【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