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如何用「國寶」中藥補身?
1、海參山雞湯
助孕食療 (4人量)
材料:浸發海參4條,吉林山雞一隻,瘦肉4兩,生薑3片, 紅棗(去核)8粒,調味適量。
做法:加水用文火煮3小時,或燉3小時即成(海參後下)
2、淮杞海參豬月展湯
助孕食療 (4人量)
材料:浸發海參4條,淮山1兩,杞子4錢,桂圓肉 5錢,無花果4粒,豬?2隻,生薑2片。
做法:加水用文火煮2小時,連湯料同食。(海參可)
後下,大約煮1小時已夠腍滑
3、黨參杞子海參老鴿湯
助孕食療 (4人量)
材料:煲湯老鴿1隻,浸發海參4條,黨參8錢,杞子4錢,紅棗(去核)8粒,生薑2片,陳皮1塊。
做法:加水用文火煮2─3小時。(海參煮1小時已夠)
4、肉蓯蓉海參湯
助孕食療 (4人量)
材料:肉蓯蓉1兩,杞子4錢,無花果或蜜棗3粒,浸 發海參4條,豬?2隻,生薑3片。
做法:用文火煮2小時。
5、海參花膠燉竹絲雞
助孕食療 (4人量)材料:浸發海參4條,已浸發花膠公4兩、竹絲雞1隻 ,金華火腿1塊,生薑3片,紅棗(去核)6粒。
做法:各物出水後放燉 盅內,注入沸水,隔水燉3小時,即可連湯料同食。
孕期服中藥—治療流產
孕婦不能濫用保胎藥保胎,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保胎藥時,應注意用藥指征,有針對性的用藥,並注意使用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正確使用保胎藥。在妊娠時期常用保胎藥的指征是”流產”。按臨床經過將流產分為習慣性流產、先兆流產、難免流產、完全流產、不全流產、稽留流產、感染流產等7種。其中使用保胎藥指征的有先兆流產和習慣性流產兩種,因為其它流產已不能繼續保胎。
對以上兩種流產,也可根據辯證使用中藥進行治療。如妊娠後,陰道少量出血,伴腰痙痛,小腹墜痛,兩腿痙軟,小便次數多,夜尿多甚至失禁者,多因腎虛所致,可服”壽胎丸”,以固腎安胎,狼吞虎嚥以益氣;在妊娠初期,出現陰道少量出血,伴有腰腹脹痛或墜痛,精神萎靡不振,面色光白浮腫,心悸氣短者,多因氣血虛弱所致,可用人參9克、黃芪10克、杜仲、白芍、熟地各6克,白朮5克、陳皮、甘草各3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以補氣養血,固腎安胎;在妊娠期間出現陰道出血,胎動下墜,腰腹脹墜痛,伴有心煩不安,手足心熱,口乾咽燥,或有潮熱,小便短赤,大便乾燥,舌有黃胎者,多因血熱所致,可用生地10克、熟地15克、黃芩6克、黃柏5克、白芍12克、川斷9克、山藥9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以滋陰清熱,養血安胎;如果因外傷所致,可用熟地、白芍、川芎、黨參各20克、黃芪、當歸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以補氣和血,固澀安胎。
另外,在使用保胎藥的同時,應注意臥床休息,減少婦科檢查,禁止性生活,以便提高療效。
產後服中藥—通經下乳1、漏蘆:漏蘆有清熱解毒、消痛散結、通經下乳之效。《神農本草經》認為其“主皮膚,惡瘡疽痔,濕痺、下乳汁”。常用於乳汁不下、乳房脹痛、腫痛,經行不暢,皆有良好的效果。乳汁不下、乳房脹痛可與穿山甲、王不留行配伍應用。
桑寄生有祛風濕、益肝腎、安胎之效。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腰膝酸痛、胎漏下血、胎動不安、有很好的效果。用於產後乳汁少、乳汁不暢、或乳房脹痛,可與路路能通、絲瓜絡配伍應用。
玉米須當食用成熟之玉米須,秋後剝取玉米時可獲得。民間喜用其治療腎炎、水腫、有利水消腫、利濕退黃之效。《滇南本草》認為其“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怕冷發熱,頭痛體困”。常用量30—60克,水煎服。乳汁少、乳汁不暢,可與豬腳燉服1日2次。
2、通草:通草為常用中藥之一,有清熱利濕、通氣下乳之效。《滇南本草》認為能“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本品有利尿及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常用於濕熱引起的小便不利,對產後乳汁不暢或乳汁不下有奇效,常與王不留行、穿山甲配伍煎服。
王不留行有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之效,被譽為婦科通乳良藥。《本草綱目》載: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沖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的諺語,是民間常用的通乳要藥之一。產後乳汁不通,配穿山甲可以增強通乳之力。產後氣血虧虛、乳汁稀少者,則配黃芪、當歸。王不留行還能補氣血以增加乳汁,對乳汁不暢引起的乳腺炎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穿山甲有下乳、活血消症、通絡、消腫排膿之效。《本草綱目》認為其“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穿山甲入厥陰、陽明經,古方鮮用,近世風瘧、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本品能疏通氣血而下乳,因氣血雍滯而乳汁不下者,可單用,或配伍王不留行;若氣血虛而乳汁稀少者,配伍黃芪、當歸等益氣藥同用。
路路通有祛風通絡、利水、下乳之效。用於乳汁不通、乳房脹痛,常與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蘆等配伍應用,通乳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