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家長說反話讓寶寶很受傷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寶寶說“反話”,有的是覺得這樣很幽默,有的是因為這樣做有利於表達父母的強烈情緒,可是兒保專家們認為,家長說“反話”往往忽略了寶寶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讓寶寶很困惑甚至受到傷害。
事例一 3歲的妞妞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撒了,媽媽過來收拾爛攤子,很生氣地說“看你幹的好事”。第二天早餐時,妞妞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然後興奮地叫媽媽:“媽媽,我又幹了一件好事!”
事例二 2歲半的琪琪說話很早,可是他的動作還不協調,總是愛摔跤。一次,爸爸在他摔倒、撞到東西的時候說:“你這個小笨笨呀!怎麼這麼不小心”,其實成人都能聽出其中蘊含的愛意。可當琪琪又一次撞到門框時,他邊哭邊說,“琪琪是個大笨蛋,”爸爸被琪琪的反應嚇壞了,一時不知道如何安慰寶寶。
本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梁穎解釋說,2至4歲的寶寶,正處於語言發展、邏輯思維發育的關鍵期,他們的詞彙突飛猛進,但是對於語意甚至寓意的理解卻仍處於發展中,所以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如果家長經常說“反話”,孩子就會很困惑,一方面不利於孩子理解能力發展,另一方面,家長與話語完全不同的表情讓孩子無法猜測到家長真實的意思,不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梁穎建議家長在寶寶2到4歲期間,盡量不用“反話”表達意見,可以用一些積極的正面引導甚至輔以肢體語言讓孩子明瞭家長要表達的意思;更不要用“反話”來刺激孩子、傷害孩子,而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接受,慢慢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