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冰箱 古人怎麼過三伏天 | 養生知識網


 

A-A+

沒有空調冰箱 古人怎麼過三伏天

2016年10月26日 夏季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49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古人怎麼過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最熱的日子,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冰箱的情況下,那麼古人怎麼過三伏天呢?古人的避暑方法是什麼?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古人怎麼過三伏天?

1、殺狗祭祀

《史記》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古人認為酷暑是厲鬼作怪,人們需在邑中殺狗祭祀並將其分食,方能過關。

此俗或源於上古,與後來“狗肉性燥,不宜夏天食用”的觀念截然相反。“三伏”亦因此得名,所謂“厲鬼行,故晝日閉,不干他事”,靜而不動,故曰“伏”。

2、伏天吃麵

酷熱消耗體力,適當補充營養,合乎科學道理,老北京吃餃子、麵條和烙餅攤雞蛋,也是這個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稱“初伏水餃,二伏麵條,至三伏則為餅,而佐以雞蛋”。

伏天吃麵的習俗至少從三國時期就有了。為什麼在熱天裡吃熱面?古人解釋說五月、六月酷熱難耐,是惡月,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小麥豐收,用新小麥做成麵條,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營養豐富,發汗驅,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古人怎麼過三伏天

3、赤膊、開襠

古代的男人在夏天也流行“打赤膊”。另據一些專家考證,部分朝代的女性夏天則流行穿“開襠褲”。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裡面多會穿脛衣。它是褲子的原始雛形,僅有兩隻褲管,上端用帶子繫在腰部,沒有襠。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裳”。

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有研究稱,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皮膚會不自覺地吸熱。這樣看來,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4、住涼屋

住涼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簷往下淌,大有人工“水簾洞”的味道。涼水從屋頂流過,降溫效果自然極佳。

到了明代,有人巧用地理之勢掘井納涼,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5、發冰票

古有伏日頒冰之儀式,即伏日將頭年臘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們消暑。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師,入夏即有皇家賜冰之舉。宋代朝廷從初伏日開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

明代還會在立夏日,賜冰給文武大臣。明代文學家鍾惺《夏冰》即是對此事的記載。至晚清,北京仍有賜冰之舉。從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門例有賜冰,按照官員等級不同發放“冰票”,人們憑借冰票自行領取。

6、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搖扇是一種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盛夏時節,老年人經常搖扇納涼,正是鍛煉上肢、關節、肌肉的好機會。老年人夏日搖扇應有意識地多用左手,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古人怎麼過三伏天?除了以上方法外,還有一些消暑避暑的妙招,今天也可以使用哦,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7、吃蓮子湯

明清兩朝,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避暑。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清朝蘇州人過三伏天則喜歡吃涼粉等清熱爽口的食物,吃西瓜,酸梅湯也是人們常用的避暑方式。

清朝北京地區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藥避暑,也是一大特點,也有人把降暑中藥熬製成茶,隨時飲用。涼茶在宮廷和民間都很盛行,只是宮廷裡的涼茶配方更講究些。

8、吃冷飲

古人在夏季飲食上是很精緻的,對冷飲很有興趣。漢代已有蜜水,口感類似於現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藥或果品熬製的飲子。清代時,已經有人挑著冰棍沿街叫賣。

有些地區的宋人已經開始吃各種冰激凌了。這個發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塊調製而成的冰酪。從《事林廣記》、《武林舊事》等宋人筆記所載來看,南宋時冷飲花樣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飲店出售的果汁類飲品多達數十種,常要營業到半夜三更天才結束。

9、賞荷花

沿湖賞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盛夏六月荷花盛開,無論北京、杭州、南京,人們在傍晚時分,出門欣賞新開的荷花。

相較而言,北京什剎海“荷花最盛”,舊時每至六月,士女雲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後開始種植青蓮,文人雅士暑日則泛舟其上;而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賞荷的勝地。

古人怎麼過三伏天

10、暑月遊船

古人也有亭樓納涼,泛湖避暑的習俗。每當炎夏來臨之際,人們划船行舟,蕩於湖中,或尋風亭水榭,柳岸樹蔭之處,嬉耍度時。這種習谷,由東京開封一直流傳到南都杭州。

暑月遊船也是當時民俗之一。舊時南京人在大暑時節,乘船夜遊秦淮,“呼茗清談”,賞月觀景,風光無限。

11、睡瓷枕

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為了避暑,瓷枕的出現就不奇怪了。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在上面,睡覺很涼快。

古代的夏天同樣有蚊蟲,所以蚊帳和瓷枕就成了夏季標配。有人還別出心裁掛上香囊,讓香囊中的藥材幫忙驅趕蚊蟲。人們還會在蚊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內香氣四溢。對今天的失眠症患者,用這一招催眠估計會有效。

古人防暑還利用工具,例如有雨傘、扇子、涼帽、涼席、竹夫人等等。

標籤:【三伏天艾灸養生】【古人怎麼過夏至】【古人怎麼過夜生活】【古人怎麼過端午】【三伏天怎麼過才健康】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