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寶寶成為「萬人迷」
寶寶沒有與同伴交往的意願時,怎麼辦?
有些寶寶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
【分析與建議】
這類寶寶不願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缺乏交往動機,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著玩遊戲。當寶寶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寶寶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要知道孩子與成人之間是“垂直關係”,而與同伴之間則是“平行關係”,因此在與同伴交往,兒童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因此為了“省事”,孩子往往喜歡與成人交往。
對於這類寶寶,父母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要求家庭不要以寶寶為中心,當寶寶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這樣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能更好的促進其獨立性發展。同時實踐研究證明,及早進行這種訓練,也有助於縮短寶寶剛入幼兒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其次是有過交往失敗的經歷。有些寶寶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於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寶寶“壯壯膽”,當寶寶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父母就可以撤了。
最後可能是寶寶個性的原因。有些寶寶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對於這類寶寶父母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盡可能引導寶寶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年齡較小的寶寶(大約在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但3歲以後,寶寶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父母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
寶寶沒有與同伴交往的膽量時,怎麼辦?
有些寶寶害羞、膽小,想與小朋友交往卻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換玩具卻不敢說,讓父母帶著交往等。
【分析與建議】
造成寶寶不敢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首先是寶寶缺乏交往經歷和經驗,寶寶對於沒有經歷或經歷少的事情總懷有恐懼心理;其次是不自信。
因此,除了多帶寶寶進行同伴交往外,比如經常帶孩子到樓下院子裡玩,到有孩子的鄰居家串門,與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出門遊玩等,還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首先讓孩子與比他們年幼的同伴交往,因為年齡的優勢會為他們帶來能力的優勢。當孩子在與較小寶寶交往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交往經驗、建立起自信時,他們就逐漸敢於交往了。
寶寶在3歲左右出現不敢交往的情況比較多,因為這時他們正處於想交往又不會交往的階段。但隨著交往經驗的豐富,他們會變得樂於交往,如果還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自閉症”的可能
除此之外,父母應考慮“自閉症”的可能,不要諱病忌醫,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去治療。
關於自閉症有以下一些外在表現,家長可以作為參考:
* 冷漠而孤獨,很難與其他人混在一起,玩在一起;
* 重複自己的話或別人的話;
* 不知危險,有時自傷自殘;
* 對疼痛的知覺弱;
* 無緣無故大哭或大笑;
* 不喜歡被人觸摸或擁抱;
* 反覆機械玩同一物品;
* 用手勢或含糊單音表達需要;
* 聽而不聞或視而不見;
* 沒有視線接觸;
* 反抗一般性教學方法;
* 對特定物品有特殊偏好,喜歡旋轉物件;
* 不能接受日常習慣之變化;
* 運動感覺統合功能失調,普遍智力偏底;
* 語言障礙,口吃或吐音不準,吐字用詞簡單,語言破碎;
* 羞澀怕陌生人,逃避不願見人,不願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