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補 先識藥性 | 養生知識網


 

A-A+

要進補 先識藥性

2014年09月16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26 ℃ 次

不論是進補還是藥膳,都離不開中藥的搭配,因此,在選擇藥膳之前,加深對中藥特性的認識是絕對必要的,也是進補的先決條件,否則,選擇不當,不但無法達到進補的預期效果,還可能弄巧反拙。

現今醫學提倡基因醫療和藥物,將來同是感冒,醫生可以根據人的基因配給符合該人狀況的藥物。這在中醫學已長久採用,中藥的方劑其實沒有定方,配伍的藥物依據人的體質、年齡等加減來因人因時制宜,證明了中藥和中醫在開始的時候就已是非常科學的。

何謂溫熱寒涼?

溫熱寒涼是藥材的四種藥性,也稱"四氣"。它是從藥物作用在人體方面的表現概括而來的,也就是說,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例如黃芩和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喉嚨痛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即表明這兩種藥具有寒性。

相反的,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熱性或溫性。例如乾薑對於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將它歸納為具有熱性的藥。

因此,常聽人說某種藥非常燥熱,或是非常寒涼,不能多吃,這些也許只是針對某些人或在某些情況下如此。需要採用什麼藥材,必須依據個人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

何謂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鹹,這是藥食的五種基本滋味。這五種藥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發散、行氣、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紅花等。

甘:補益、止痛、調和藥性。例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甘草調和諸藥等。

酸:收斂、固澀、生津。例如:烏梅斂肺止咳、五味子斂汗等。

苦:通洩、燥濕。例如:杏仁降洩肺氣、枇杷葉降洩胃氣、蒼朮消除濕氣等。

鹹:瀉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藥膳與四氣五味的關係

藥膳不只是一般見到的補湯,它也可以烹調成菜餚,也有製成糕點、麵食、粥品、茶飲和糖果等。

許多藥膳都根據中醫理論的指導來制定的,依據溫熱寒涼來調和人體的陰陽平衡,依據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鹹入腎的五味和歸經理論來配製,這是藥膳的最大特點。

各地人們選吃藥膳的習慣也有所不同,例如:北京人冬季進補多選用羊肉,台灣和福建人則選用雞肉。但不論有無四季之分,或是地理位置的差異,只要了解藥膳本身制定的功效和根據自己的體質加以挑選,就可能獲得藥膳固有的作用。

咳嗽不能吃雞

民間有傳說在感冒和咳嗽期間不能吃雞肉,因為雞肉有毒。至今還沒有科學證明雞肉的毒性,中醫則認為雞肉屬於溫補之品,所以在外感期間食用,會產生內熱,不易治癒。

標籤:【藥性】【先識】【進補】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