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基本理論 | 養生知識網


 

A-A+

針灸的基本理論

2019年12月2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5 ℃ 次

     (1) 經絡學說

    經絡是什麼呢?原來,我國古代勞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醫療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人體內存在著一些“氣血”流行的通道。這個通道被中醫稱之為經絡。它內而臟腑,外而肢節,縱橫交錯,遍佈全身,起到運行氣血的重要作用(類似人體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時,又通過經絡的複雜聯繫,將人體內外表裡、上下前後、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脈皮肉各個部分,統一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與外界環境相適應(類似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經絡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是一個十分奧妙、複雜的系統,這個經絡系統包括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其中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裡,又可分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兩大類,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小而橫斜,淺而在表,又可分為較大的十五絡脈,以及遍佈全身的孫絡、浮絡。

    當人體發生疾病時,陰陽失調,臟腑失和,氣血偏盛偏衰,都與經絡、穴位有密切關係,只有熟悉了經絡的循環分佈、生理功能,才能用經絡學說說明理變化,指導辨證歸經,進行針灸治療

    (2) 臟腑證治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古人稱為“藏象”,藏,指藏於內,就是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意指內臟生理、理所表現於外之徵象,中醫稱心、肝、脾、肺、腎為五臟;小腸、膽、胃、大腸、膀脫、三焦為六腑。臟腑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 配合六腑,聯繫五體、五宮、九竅等,連結成為一個“五臟系統”的整體。其所敘述的臟腑名稱雖與西醫的臟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上有很大差別。

    臟腑證治是中醫各種辯證論治的基礎,它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結合八綱、病因、經絡等理論,通過四診合參,對疾病的證候進行分析歸納,藉以推斷病因病機,病變部位及性質、正邪盛衰,以確定所患何證,然後根據證來決定治療原則和方藥。

    針灸治病在臟腑證治方面的應用較多,如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稱作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腧穴與臟腑密切相關,在疾病情況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為:邪氣→ 經絡系統→臟腑功能失調→表現症狀(常在腧穴位置)。治療時,通過調節經絡系統而祛邪安髒。

    (3) 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基本理論,是古人通過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對自然界觀察和認識的總結。是古人用以認識和解釋自然界的方法論,古人用五行著重闡述“生化”,陰陽著重闡主“極變”,相當於現代的“量變”和“質變”。它自從被應用到中醫學領域之後,便成為臟腑、經絡的理論基礎,並作為一種認識人體生命過程和疾病過程(即生、老、病、死全過程)的方法論,闡明人體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對疾病的辨證論治。

    陰陽理論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作為自然科學的中醫學來說,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這一樸素的先進的哲學理論。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論是生理功能的發揮,還是病理過程的演變,都處於陰陽的變化過程之中,故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都是陰陽失調的結果。運用針灸治療疾病,都是以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為目的。在針灸臨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後上下對應取穴法,這是陰陽互引的針灸法則,充分體現了針灸療法重視平衡陰陽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論的基本意義是以自然界五種基本物質代表五種抽像的功能屬性,藉以反映事物之間相生相剋現象及其規律。五行學說對針灸臨床有著廣泛的指導和重要作用。

標籤:【理論】、【基本】、【針灸】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