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在臨床上的應用 | 養生知識網


 

A-A+

經絡學說在臨床上的應用

2022年11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 ℃ 次

經絡不僅在人體生理功能上有重要作用,而且是臨床上說明病理變化,指導辨證歸經和針灸治療的重要理論依據,故《靈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說明病理變化

在正虛邪盛的情況下,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當體表受到病邪侵襲時,可通過經絡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如外邪侵襲肌表,初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等症,由於肺合皮毛,外邪循經內捨於肺,繼而可見咳嗽、喘促、胸悶、胸痛等肺的病症。

《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捨於皮毛,留而不去,入捨於孫脈,留而不去,入捨於絡脈,留而不去,入捨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指出了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於臟腑的傳變途徑。此外,經絡也是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組織器官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渠道。例如,心移熱於小腸,肝病影響到胃,胃病影響到脾等,這是臟腑病變通過經絡傳注而相互影響的結果。內臟病變又可通過經絡反應到體表組織器官,如肝病脅痛,腎病腰痛,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瘡,大腸、胃腑有熱可致牙齦腫痛等等。都說明經絡是病邪傳注的途徑。

指導辨證歸經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結合經絡循行的部位及所聯繫的臟腑,作為辨證歸經的依據。例如,頭痛一症,即可根據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佈而辨別,其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頸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與厥陰經有關。又如脅肋與少腹是肝經所過,故兩脅疼痛或少腹痛,多與肝經有關。此外,某些疾病的過程中常發現在經絡循行通道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明顯的壓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和皮膚形態變化,皮膚溫度,電阻改變等,也有助於對疾病的診斷。如腸癰患者,有時在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出現壓痛;長期消化不良的病人,有時可在脾俞穴見到異常變化。臨床上採用循經診察,捫穴診察,經絡電測定等方法檢查有關經絡、腧穴的變化,可作診斷參考。

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病是通過刺灸腧穴,以疏通經氣,恢復調節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針灸選穴,一般是在明確辨證的基礎上,除選用的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經取穴為主,即某一經絡或臟腑有病,便選用該經或該臟腑的所屬經絡或相應經脈的遠部腧穴來治療。《四總穴歌》所說:“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經取穴的很好說明,臨床應用非常廣泛。

例如,胃痛循經遠取足三里、梁丘;脅痛循經遠取陽陵泉、太沖等。又如頭痛,因前頭痛與陽明經有關,可循經遠取上肢的合谷穴,下肢的內庭穴治療等等。此外,根據皮部與經絡臟腑的密切聯繫,臨床上用皮膚針叩刺皮膚,皮內針埋藏皮內來治療臟腑經脈的病症;根據宛陳則除之的理論,又可通過刺絡出血的方法來治療一些常見病。如目赤腫痛刺太陽出血,咽喉腫痛刺少商出血,急性腰扭傷刺委中出血等等;經筋的病候,多表現為拘攣,強直和抽搐等症,治療多以局部取穴,所謂“以痛為輸”。這些都是經絡學說在針灸治療方面的體現。
 

標籤:【怎麼祛斑】、【穴位】【經絡】、【不再聯繫】、【臉上長斑怎麼調理】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