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 | 養生知識網


 



針刺前應該做什麼準備

 針刺前應該做什麼準備
一、瞭解毫針 毫針構造:針灸針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 規格有Φ0.14-0.50×15-75mm等上百種。以粗細28-30號,1-3寸長的最為常用。 毫針的檢查:針體必須光滑鋒利,針體挺直,易於進針,手感好,針尖具有“尖中帶圓,圓而不鈍”的特點,必須達到刺棉花拔出不帶纖維,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針痛感才小。 針柄針體連接牢固,否則容易斷針。 毫針的保養:防止針尖受...



針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針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根據WTO診斷標準,隨機選取兩組具有可比性、且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的缺血性腦卒中者。兩組病例均對症治療,開始即採用低分子右旋糖甘50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14天;胞二磷膽鹼0.75g加入0.9%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28天;腸溶阿司匹林100mg/次,每天1次,尼莫地平20mg/次,每天3次,連用28天。觀察組加用針刺治療,針刺方案採用頭針、體針並用,專人取穴,專人針刺,手法一致。...



針刺、刮痧巧治黃褐斑

 針刺、刮痧巧治黃褐斑
 黃褐斑又稱肝斑、蝴蝶斑,是發於面部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常見於面頰、鼻兩側及前額部,分佈對稱,呈蝴蝶形深褐色斑片,邊緣清楚,表面平滑。多見於中青年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後、妊娠期婦女多發。此病屬中醫“黧黑斑”範疇。 中醫治療本病除中藥內服外敷外,針刺、刮痧也可取得較好療效,介紹如下: 針刺 主穴:面部色斑區、中脘穴。 針刺施術特點是淺刺留針。常規消毒後,用0.12毫米&time...



針刺療耳聾

 針刺療耳聾
中醫學認為,耳為腎之外竅,可因風熱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襲膽經,阻滯經氣致耳竅閉塞不通而聽力劇降;亦可因情志過極致肝失疏洩,郁而化火,循肝膽經脈上竄耳竅發為耳聾;或因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而使聽覺減退;或因過勞、久病導致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奉於耳導致耳聾。 《針灸甲乙經·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一節中主要篇幅具體介紹的就是耳聾的取穴之法。選取患部耳門、聽會、...



針刺是針灸治療的主要手段?

 針刺是針灸治療的主要手段?
 針灸減肥主要是通過人體經絡腧穴刺激調節人體內分泌代謝,使肥胖症病人的氣血陰陽失調狀態恢復平衡,脾腎等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經絡通暢,自然使肥胖者體內多餘濁脂消散,體重減輕。針刺是針灸治療的主要手段? 針灸減肥主要是通過人體經絡腧穴刺激調節人體內分泌代謝,使肥胖症病人的氣血陰陽失調狀態恢復平衡,脾腎等臟腑功能恢復正常,經絡通暢,自然使肥胖者體內多餘濁脂消散,體重減輕。 針灸...



針刺不是亂來 角度方向有講究

 針刺不是亂來 角度方向有講究
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針刺入皮下後的具體操作要求。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獲得針感、施行補瀉、發揮針刺效應、提高針治療效、防止針刺意外發生的重要環節。取穴的正確性,不僅指其皮膚表面的位置,還必須與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腧穴的治療作用。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腧穴看作是一個小點,而應有一個立體的腧穴概念。 臨床上針刺同一個腧穴...



貼敷+針刺 告別「大象腿」

 貼敷+針刺 告別「大象腿」
由於張老漢的中風後遺症主要體現在左腿的行動不便上,所以當他的左腿開始出現腫脹時,家人也沒太在意,以為是正常的後遺症。就這樣,老人的左腿腫了有四五年。直到今年春節前夕,老人的左腿腫脹越來越嚴重,幾乎是右腿的兩倍粗,而且出現了嗜睡等現象,家人才緊急將老人送往南京市中醫院腦血管病科。接診的沈衛平副主任中醫師發現老人身體極度消瘦,上身皮包骨頭,舟狀腹,而下肢呈大象腿,尤以左腿為重,...



關注孤獨症 中醫可針刺

 關注孤獨症 中醫可針刺
針對自閉症患兒表現的睡眠障礙、語言交流障礙等症,中醫外治法配合服用中藥,可起到較好的療效。 針刺頭部穴位 我國歷代醫學文獻對於經絡與頭的關係早有記載,如《靈樞·邪氣藏髒病形篇》中稱“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經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空竅就包括顱腦和腦髓,《針灸大成》中稱“首為諸陽之氣,百脈之竅……百脈皆歸於頭”,說明全身經絡與頭的關係很密...



局部圍針刺法的臨床應用

 局部圍針刺法的臨床應用
局部悶針刺法屬《內經》刺法範疇,適合治療局限性病灶。圍刺方法根據發病部位深淺而定,有斜刺和直刺。在病灶正中刺一針,病灶周圍呈環形刺3—4針,病灶大者可兩層環形刺5—8針,針刺深度到達病灶橫徑2/3。注意避免損傷血管及臟器。臨床用於治療腱鞘囊腫、乳腺增生、良性乳腺瘤、甲狀腺腫大、甲狀旁腺良性腫瘤、淋巴結腫大、網球肘、肌腱炎、腱鞘炎、骨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肌炎、梨...



針刺治療抑鬱性神經症

 針刺治療抑鬱性神經症
抑鬱性神經症的主要特徵是情緒抑鬱,對周圍的人或事完全或幾乎完全失去興趣,或不能從通常的活動中得到興趣,但其嚴重程度不符合重性抑鬱發作的診斷標準。該病發病率占精神科門診病人的5%~10%。 本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西醫除心理治療外,主要是使用抗抑鬱藥物,但該類藥物不良反應多,成癮性大且禁忌證多。 抑鬱性神經症屬中醫“郁病”範疇。病因是情志內傷,病變以氣滯為主,兼有血瘀、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