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服藥方法及護理 | 養生知識網

 

A-A+

中藥的服藥方法及護理

2020年11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1 ℃ 次

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藥方法。

1、湯劑服法

(1)分服法:即是將一日一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

(2)頓服:將一劑湯藥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常用於急危症的搶救治療。

(3)頻服:是將一天的藥量,少量多次服用。多用於上部疾病,尤其是咽喉或嘔吐人。

(4)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如治療小兒流行性乙型腦炎高熱、敗血症等,多用此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

2、中成藥服法 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餵服等。

(1)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

(2)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

(3)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

(4)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嚥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餵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餵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服藥溫度也是服藥方法中應注意的內容。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用熱藥,宜熱服,或真熱假寒證用寒藥時,屬“寒者熱之”和“治熱以寒”之法,以減少病人服藥格拒。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

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用寒藥或真寒假熱證用熱藥。屬“熱者寒之”、“熱藥冷服”、“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大法。

此外,服藥劑量在服藥方法中也需重視的一個問題,雖用藥的劑量一般由醫生確定,但護理人員也應掌握和瞭解,以便在有誤時給以及時指出。

3、服藥護理 除了認真做好服藥方法外,還應做好服藥的護理。

(1)服藥後應注意休息,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

(2)觀察藥物效果和反應,如服解表藥後,應給病人喝些熱粥或熱飲,以助藥力。冬令感冒還需稍蓋衣被,讓其週身微汗出。服湧吐藥後要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量和次數,服瀉下藥後應觀察瀉下次數,大便性質、量等。服排石湯要觀察二便情況,檢查有無結石排出等。對服用逐水藥或劇毒藥時,應事先向病人或家屬交待注意事項和可能發生的反應。服藥後要觀察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3)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4)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即寒、熱、溫、涼和“五味”即辛、甘、酸、苦、鹹的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椹、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如熱證病人用寒藥治療的同時,食物應選用寒涼之品,以順應病、和藥物的藥性;同樣,寒證病人使用熱藥治療時也應給以溫熱性食物。這樣治療效果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就會降低藥物的效果。

 

標籤:【護理】【方法】、【服藥】、【中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