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同名氾濫危及中醫存亡 | 養生知識網


 

A-A+

中藥同名氾濫危及中醫存亡

2020年08月14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29 ℃ 次

哈爾濱黃姓女子,因為生產後保養未及時,常年被月經不調折磨,檢查後並沒有器質性的變,醫生針對症狀開了中藥定坤丹給其服用,效果很好,婦科症狀基本消除。停藥多年後,有一次冬天洗衣服吹了冷風,開始復發痛經等症狀,因為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讓丈夫去藥店直接買來定坤丹服用,症狀卻未見好轉。黃女士見定坤丹都不能治癒,認為這次情“鬧大了”,背上了極大心理包袱,竟因此打擊臥床不起。直到相熟的某醫院婦科主任來串門,看到黃女士從藥店買的“定坤丹”,才恍然大悟:買錯了!

亂花漸欲迷人眼

與傳統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缺失一樣,對於同屬於傳統文化的中醫中藥,人們往往缺乏足夠的瞭解。但在面對疾病時,又離不開中醫中藥的健康支持,中醫以其獨特的理念辯證,從人體生態調理入手,常能見到奇效,彌補以西方醫學為基礎的現代醫療體系中的部分缺憾。

專注於中醫領域的大夫有限,而人們所能普遍認知的中醫成藥則更為屈指可數,在咨詢無門之時,人們只能借助於有限的經驗,或者藥店的導購人員完成購買。

然而在醫藥市場上,我們卻發現,中藥同名,已經到了氾濫的程度。以治療痛經等婦科疾病的定坤丹為例,因其為清代後宮嬪妃所用秘方藥,為廣譽遠獨有的國家保密配方,百年來屢獲榮譽,以療效好而在使用者中享有美譽,導致目前市場上名稱相似的藥物、甚至無功效保證的保健品眾多,價錢比廣譽遠正品低,並因某些原因得到導購推薦,在互聯網上,亦眾說紛紜,導致患者在選購時目不暇接,無所適從。同樣的遭遇,在以滋陰補腎聞名的六味地黃丸中更為突出。同名不同用,同名不同質,同名不同牌,甚至類似“唐師傅”的山寨現象,使得中成藥市場亂像叢生。

中藥同名貓膩多

究其根源,無非兩點。第一,利益誘惑。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借助為數不多的幾個著名中成藥的名頭,無論工藝是否精湛,是否對症,只要上馬生產,便能即刻獲得不菲收益,比起數百年的研發、傳承與積澱,這顯然是一條快速致富的道路。

第二,相關法規尚未健全,對於中藥這種歷史財富,缺乏一套規範化的鑒定機制,對於中藥不同於西藥原版克隆的中藥仿製,缺乏規範手段,致使許多企業誤導患者的行為未得到及時的糾正。

標籤:【中醫】、【存亡】、【危及】、【氾濫】、【同名】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