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劇毒藥 古代宮廷秘密謀殺必備藥 | 養生知識網


 

A-A+

附子是劇毒藥 古代宮廷秘密謀殺必備藥

2019年12月13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附子是一味劇毒藥,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子根),大辛大熱,含有許多生物鹼類,如烏頭鹼、次烏頭鹼、中烏頭鹼等。

據《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大將軍霍光的妻子想讓自己的女兒做皇后,想法謀害當時的皇后許氏。許氏分娩之後,霍光的妻子就脅迫御醫淳於衍利用服藥的機會進行謀害。淳於衍暗中將搗好的中藥附子帶進宮中,偷偷摻合在許皇后要吃的藥丸內。許皇后服藥後不久,即感到全身不適,很快昏迷死亡。

附子是一味劇毒藥,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旁生塊根(子根),大辛大熱,含有許多生物鹼類,如烏頭鹼、次烏頭鹼、中烏頭鹼等。藥理實驗指出,口服0.2毫克烏頭鹼,即可產生中毒症狀,表現為口腔、咽喉部刺痛、燒灼感,口唇及舌頭的麻木感,語言不流利,舌體不靈活;重者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眼花,四肢肌肉強直,陣發性抽搐,牙關緊閉,甚至引起心室顫動、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鑒於此,古往今宋,不少醫生對它的使用都持慎重態度。

然而,中醫理論認為,藥物的有毒無毒是相對的,“有是證,用是藥”,根據人的“證”選用劇毒藥物,藥物的針對性強,能夠發揮其專注、強大、峻猛的治療作用。此時有毒之藥就成了有益之品。

以傳統的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遵循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是發揮劇毒類藥物臨床效應、有效防止其毒副作用的根本措施。如附於是大毒之品,由於有回陽救逆,除濕散寒的良好作用,故在臨床上有廣泛用途。我們還可配伍其它藥物,以起到增效減毒的效果。如“四逆湯”以附子配乾薑、炙甘草主治少陰虛寒證,姜、草即增強了附子的回陽救逆之功,又緩解了它的毒性,具有一箭雙鵰之效果。同時,“久煎”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煎煮的時間越長,其毒性越小。

經驗豐富的醫學家,能夠把附子馴服得俯首聽命,用它的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追復散失的元陽,常能收到立竽見影的效果,確是一個神來之筆。醫聖張仲景就很善於用附子治,在他著的《傷寒論》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條;《金匱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16條。著名方劑附子湯、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等,都是屢用屢驗、經久不衰的名方,用之得當,療效絕佳。

《本草正義》寫道:附子“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附子若與其它藥物配伍,則更有良好的效果。

附子配麻黃,能夠溫肺化飲治療肺脹。臨床凡是咳喘頻發,咯痰清稀,脊背寒冷,舌苔白膩等陽虛飲凝證者,取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葯、細辛、乾薑、甘草、五味子、半夏)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附子大辛大熱,不僅祛寒,而且燥濕,與退黃專藥茵陳相使而用,溫陽化濕,治療陰黃有良好的效果。附子其氣親下,善補腎陽,溫膀胱之氣,與石葦等清利通淋之劑同用,可以溫陽行氣,通淋排石。附子配大黃,可以溫陽洩濁治關格,大黃為降濁之要藥,有祛濁通腑之力,惟其性寒涼,久服必伐腎陽;附子辛熱,功能溫散寒濁而開閉結,並能抑制大黃性寒而保存其走洩之性,兩藥合用,共成溫散寒濁、苦辛通降之劑,而奏通關除格之功。附子主入手少陰心經,能夠大補心陽,其性走而不守,善於祛除寒邪,疏通血氣,用以治療胸痺,有一舉三得之妙。特別是與生脈飲同用,既生脈養飲,又振奮陽氣,效果更好。

現代醫學對附子進行了較多的研究,發現附子可使原來低下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率提高,並能興奮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調節性激素;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強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抵抗力;還有調節植物神經、祛除寒冷的作用。

現在用熟附子已經製成注射液,肌肉注射,可以治療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應由醫生根據情使用。

在冬季,附子燉羊肉,是虛寒證老人的優良補品。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附子補陽,羊肉暖中補虛,既有食補的作用,又有藥補的效能,相得益彰,兩全其美。具體方法是取1~2斤羊肉,洗淨,切塊,放入鍋中,加水,再加入制附子30g,配適量大茴、小茴、桂皮、甘草、生薑等作料,武火燒沸後,再用文火慢燉2~3個小時。兩三個小時的慢燉,能使烏頭鹼水解破壞,食用是安全的。老年體虛、咳嗽氣喘、體溫偏低、畏寒肢冷等慢性病患者,在冬季進補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嚼食藥渣。

標籤:【謀殺】、【必備】【藥】【秘密】【宮廷】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