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色斑的刮痧療法 | 養生知識網


 

A-A+

面部色斑的刮痧療法

2019年11月0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8 ℃ 次

    面部色斑是發生於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為一種常見的色素沉著性皮膚。本相當於中醫的“肝斑”、“黧黑斑”,多發於中年婦女。

    臨床表現為對稱發生於顏面,損害為黃褐色或深褐色片狀色素沉著,邊緣一般明顯,形狀不規則,尤以兩頰、額部、鼻、唇等處多見。多見於女性。日光照射可促發本或使其加重。呈慢性過程,患者常無自覺症狀。中醫分為肝郁氣滯、肝腎不足2種類型。

    一、肝郁氣滯

    (一)症狀

    面部色斑伴有情志抑鬱或易怒、口苦、口乾便秘。

    (二)治法

    (1)選穴  局部病變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陽陵泉、太沖。(見圖9-1-1、圖9-1-2、圖9-1-3)

    (2)定位  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肝俞: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膽俞: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太沖:第一、第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3)刮拭順序先刮局部病變部位,再刮頸部大椎,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刮下肢外側陽陵泉,最後刮太沖。

    (4)刮拭方法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變部位,因為面部出痧影響美觀,因此手法要輕柔,以不出痧為度,且面部不需塗抹活血劑,通常用補法,忌用重力大面積刮拭,方向由內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稜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背部肺俞至腎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最後重刮下肢外側陽陵泉穴和足部太衝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肝腎不足

    (一)症狀

    面部色斑伴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手足心熱,夜間加重。

    (二)治法

    (1)選穴局部病變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三陰交、太溪。

 

    (2)定位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標籤:【療法】【刮痧】【色斑】【面部】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