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防控糖尿病 | 養生知識網


 

A-A+

飲食防控糖尿病

2019年11月07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6 ℃ 次

糖尿屬中醫消渴範疇。中醫認為其多由素體脾虛,復因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誘發。病發後造成肺燥、胃熱、腎虛,主要以燥熱偏盛、陰津虧虛為病機。針對病因病機可採取適當的飲食調護。

五穀為養

要想阻斷誘發糖尿病的飲食因素,就必須保持傳統的飲食結構。即《內經》提出的“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沖,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只有兼而取之,合理調配,入腹之食物才能起到滋養機體的作用,而不是“害則成疾”。

謹和五味

五味即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五味對五臟有特定的親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五味調和則能滋養五臟,強壯身體。而五味偏嗜,久則會引起相應髒氣偏盛偏衰,誘發或加重糖尿病。

粗細結合

主食要五穀相雜,粗細結合。患者往往發病前過食精米、精面,忽視粗糧的保健作用。病發後唯恐加重病情,又過分追求粗糧,忽視細糧滋補脾氣之用。這樣不僅不利於保養脾胃之氣,同樣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寒溫適宜

寒溫一方面指食物入腹時的溫度要適宜。適宜的溫度是胰島素發揮最佳生理作用的一個條件,過熱或過涼都會直接影響胰島素正常功能的發揮,不利於有效控制血糖。另一方面指食物的寒熱屬性,也要相互調和。消渴以燥熱偏盛,陰津虧耗為主,應適當食用寒涼之品以瀉熱保津,如芹菜、綠豆、西瓜等。盡量避免過食溫燥之品,如羊肉、狗肉、鹿製品、花椒、辣椒、茴香等。

飲食有節

定時進食:有規律地定時進食,可使脾胃有張有弛,協調配合,食物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與輸布。如果食無定時,則會使脾不散精,物不歸正化,可致血糖增高。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是一日三餐,對消渴病患者來說,三餐要做到“早餐早,中餐好,晚餐少”。有資料認為早晨胰島素分泌明顯增加,至早餐後仍以不同的分泌速度維持在較高水平,夜間從18時左右維持相對低的基礎量。所以早餐早可防發生低血糖,晚餐少可防血糖在夜間過高,中餐好可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又不至於使血糖過高。

定量進食:《內經》“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也”,講的是過饑的害處。《內經》還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的是過飽的弊端。中醫認為飲食過量,脾胃負擔過重,食物積於腸胃,日久損脾傷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易於轉變為消渴病。由此看來過饑和過飽都不利於控制血糖,穩定病情,是故飲食當定量,不可過饑或過飽。

情志調暢

《靈樞》說“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髖皮充膚,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是故“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人之當食,須去煩惱。”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中外學者所公認的,因此必須要調攝精神,保持情志調暢,氣血流通,以利於控制病情。

飲食宜忌

糖尿病發生後,針對燥熱陰虧的病機特點,應盡量多食性涼而降糖之品,如綠豆、苦瓜、黃瓜、南瓜、鱔魚等。

糖尿病患者應禁煙戒酒,因為吸煙可使火毒內熏,飲酒則內生濕熱,二者均有辛溫燥烈之弊端,能傷津耗液。飲酒還會打亂和干擾飲食控制計劃,對糖尿病患者實屬不利。此外,還應避免過多食用甜薯、土豆、藕、山藥等澱粉含量高的根莖類食品。如有並發癰疽、瘡瘍、皮膚瘙癢等,則應忌食魚、蝦、蟹、竹筍、豬頭肉、公雞肉等葷腥發物。

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並非單純用藥物就可以達到的。藥物的治療效果還有賴於患者對自身行為的管理與控制,養成良好的飲食方式與飲食習慣是患者進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礎內容。通過合理得當的飲食管理,可以明顯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有利於胰島細胞功能的恢復,從而達到降低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的作用,還可以使肥胖患者降低體重、增加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只有長期合理地堅持飲食療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這也是預防和控制病情反覆、減少併發症的重要措施。 
 

標籤:【糖尿病】【防控】【飲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