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病欲解時 張仲景創作傷寒論之大綱 | 養生知識網


 

A-A+

六經病欲解時 張仲景創作傷寒論之大綱

2019年02月2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4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在醫學領域中,醫聖張仲景創作的《傷寒論》備受醫學家的追捧,被醫學界尊為經典。張仲景傷寒論裡說“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意思就是說外感自然界的“邪風之氣”,人體才能得病

《傷寒論》自問世以後,即備受醫界的重視,因其具有高度臨床實用價值,被後世醫界尊為經典,尊張仲景為醫聖。近兩千年以來,歷代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多達800多種,現存的也有600多種,可謂壯觀。但是人們研究的學術觀點多有分歧。我們認為:張仲景創作《傷寒論》的理論體系是五運六氣理論;“六經欲解時”是仲景創作《傷寒論》之大綱。

《傷寒論》創作的理論體系是五運六氣理論

《傷寒論》是一部外感專著。凡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脫離不了氣象變化,氣象變化又脫離不了天體運動規律,即天文,說明天文氣象理論是外感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中醫學中的天文氣象理論,全在《內經》五運六氣理論之中,因此,只有用五運六氣理論闡述《傷寒論》,才能把《傷寒論》說明說透,所以第一個解釋《傷寒論》的成無己就用五運六氣理論作為說理工具。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載有《六氣主客第三》一篇,專講五運六氣理論,可能是張仲景原有文意。張仲景在《傷寒論》序文中說《素問》、《陰陽大論》等古典醫著是他撰寫《傷寒論》的重要理論依據,而四時陰陽和髒氣法時卻是五運六氣理論的核心理論。《傷寒例》還明確記載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更是五運六氣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也佐證《傷寒論》應用了五運六氣理論。《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就是五運六氣的三陰三陽,《傷寒論》的三陰三陽次序,就是《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司天的三陰三陽次序。

在成無己用五運六氣解讀《傷寒論》的影響下,繼之者歷代不乏其人,如金元時期的劉河間、張子和等對《傷寒論》六經與六氣的關係就多有論述,至明代張介賓對五運六氣有深入研究,大大發揮了臟腑經絡與六氣標本中氣的關係,給清代醫家用五運六氣研究《傷寒論》奠定了理論基礎。所以到了清代,張志聰、張令韶就用運氣標本中氣理論全面解釋《傷寒論》,繼之者有陳修園、黃元御、唐宗海、陸九芝、鄭欽安等等,逐漸形成了六經氣化學說。但他們多以運氣標本中氣為說,如陳修園《傷寒論淺注》說:“六氣本、標、中氣不明,不可以讀《傷寒論》。”這樣的註解不全面不深入。

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屬於天,而病發於人體,所以還必須知道人體生命科學,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讀懂《傷寒論》。《張志聰醫學全書·傷寒論集注》說:“三陰三陽謂之六氣,天有此六氣,人亦有此六氣。無病則六氣運行,上合於天,外感風寒,則以邪傷正,始則氣與氣相感,繼則從氣而入於經。世醫不明經氣,言太陽便曰膀胱,言陽明便曰胃,言少陽便曰膽,跡其有形,亡乎無形,從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張志聰強調的就是“天人合一”理論,也是今日研究《傷寒論》者之所缺。現行《傷寒論》教材,只講方證,謂本證、兼證、變證等,不僅脫離了自然界天文氣象理論,亦脫離人體生命科學。

對於用五運六氣理論研究《傷寒論》,過去的研究不夠全面和深入,還沒有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那麼,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有沒有應用五運六氣理論呢?如果有,又是如何具體應用五運六氣理論的呢?張仲景用三陰三陽連接外感六氣和人體疾病,如第2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第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在這裡張仲景用“太陽”連接外界的風、寒、火及人體的發熱、惡風、惡寒、體痛、嘔逆、渴、脈緩、脈緊等症狀,只有五運六氣理論才有這些內容,於此可知,《傷寒論》創作的理論體系是五運六氣理論。

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說:“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外感自然界的“邪風之氣”,人體才能得病,這內外的連接樞紐就是三陰三陽,既不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只片面指外邪),也不是臟腑經絡或什麼別的(只片面指人體),只能是三陰三陽體系。

那麼是不是能用五運六氣理論解釋《傷寒論》所有的條文呢?非也。《傷寒論》大部分條文是講誤治後的變證,對於誤治後的變證,必須按誤治變證傳變規律治療,即仲景在第16條給出的“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張仲景把五運六氣理論具體應用到《傷寒論》中的理論模式是“六經病欲解時”,“六經病欲解時”是張仲景創作《傷寒論》的大綱。

“六經病欲解時”是仲景創作《傷寒論》的大綱

我們研究發現,“六經病欲解時”是張仲景創作《傷寒論》的大綱,卻不被歷代傷寒注家重視,我們用“六經病欲解時”這把金鑰匙揭開了《傷寒論》的諸多奧秘,為正確解讀《傷寒論》鋪平了道路。“六經病欲解時”告訴我們,《傷寒論》理論根源於《內經》是不爭的事實。太陽、陽明、太陰、少陽四經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時,彰顯了《傷寒論》是以陰陽“時”為綱而六經為目。

張仲景《傷寒論》以陰陽“時”為綱,六經為目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寫出六經病欲解時,就是以“時”為綱,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時”:9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193條: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272條: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275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291條: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328條: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六經病欲解時”是讀《傷寒論》的大綱,這是張仲景自己親筆創作的,劃分時的依據是太陽的運動。“欲解時”一語即道出其寫《傷寒論》一書所用“天人合一”之大法,而“天人合一”大法全在五運六氣之中。張仲景強調的“時”,不只是時間概念,還包括時空概念。

六經病欲解時,就是六經病向愈時

按照《素問·髒氣法時論》五臟“自得其位而起”的思想,則肝病“起於春”,心病“起於夏”,肺病“起於秋”,腎病“起於冬”。由此可知,《傷寒論》的“欲解時”就是那“自得其位而起”時,所以厥陰、少陽病“欲解時”在春,陽明病“欲解時”在秋,太陽病“欲解時”在夏,少陰病“欲解時”在冬;只有太陰特殊,為“陰中之至陰”而“髒寒”,所謂“至陰”就是極寒之時,故配於冬。由此看來,《傷寒論》“欲解時”是法於《髒氣法時論》的,屬於五運六氣理論。

陰陽離合

《素問·陰陽離合論》說:“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馬蒔註:“廣明者,心也,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陽氣盛明,故曰廣明。”廣明就是向太陽處,就是太陽在上的位置。又說:“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不就在六經病欲解時圖的下面而主內嗎?又說:“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這說明三陰在下,其次序正是六經病欲解時圖中太陰、少陰、厥陰的次序,這個次序是按三陰陰氣量的多少排列的,太陰陰氣最盛為三陰,少陰次之為二陰,厥陰陰氣最少為一陰。又說:“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與陽明連接為表裡,少陽與厥陰連接為表裡,而少陰與太陽上下呼應為表裡。再者,少陽是春生之氣,自應在左東。而陽明是秋降之氣,自應在右西。也說明《傷寒論》的三陰三陽是根源於《內經》的。

時立氣布

時,有一年四時之分,有一日四時之分,這是講日地之間的關係。強調“時”就是為了瞭解四時“氣”的不同,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時立氣布……謹候其時,氣可與期。”知“時”得“氣”,明白無誤,但氣有陰陽氣和六氣之分。因為“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死生之本也”(《素問·四時調神大論》),疾病病機的變化全在氣,只有“謹候氣宜”,才能“勿失病機”,所以“審察病機,勿失氣宜”(《素問·至真要大論》)。而候氣,就必須“謹候其時”。

“六經病欲解時”的兩層含義

第一,從六經病欲解時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可以是一日十二時,也可以是一年十二時,用少陽、太陽、陽明、太陰四經分主之,既代表一日之四時,又代表一年之四時,以四時陰陽為大綱。四時正氣為病又分為感而即發和過時而發兩類。非時之氣為病則分為寒疫與冬溫兩類。井然有序,條理清楚,這就是《傷寒論》的論述大綱,據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寫有治療四時病的方證:青龍湯證、白虎湯證、玄武湯(真武湯)證和朱雀湯(黃連阿膠湯)證,以及陽旦湯(桂枝湯)證和陰旦湯(柴胡湯)證等。這在陶弘景《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稱作“大小六神湯”,專治“外感天行之病”。

第二,是疊加於太陰和少陽之間的少陰病、厥陰病。六經病欲解時告訴我們,天道一陽來復於冬至陰氣最盛的子時,地道一陽來復於大寒最冷的丑時,陽復則生,陰盛陽盡不復則死,所以後半夜為魔鬼時刻,易學上稱為“鬼門”關。一天中,人最危險的時刻要數黎明。調查顯示,凌晨死亡的人數佔全天死亡人數的60%。一年中最危險的月份要數丑月12月。調查表明,該月份死亡人數居全年各月之首,占死亡總數的10.4%。現代研究還證明,傳染病患者死亡率最高的時間約在早晨5點半左右(卯時),這說明從子時到卯時是最危險的時刻。而子時到卯時正是少陰和厥陰的欲解時刻,這個時刻陽回則少陰病、厥陰病就向愈,陽不回則死,所以《傷寒論》中有以下論述。

少陰陽回欲愈

287條: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288條: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289條: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290條: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291條: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292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陽亡不治

295條: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6條: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297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298條: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299條: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厥陰陽回欲愈

327條: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癒。328條: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329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360條: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361條: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363條: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365條: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367條: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厥陰陽亡不治

343條: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344條: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345條: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6條: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362條: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368條: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369條: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綜上所述,六經病欲解時與《素問·髒氣法時論》、《素問·陰陽離合論》有密切關係。本文揭開了少陰為天道陽氣來復和厥陰為地道陽氣來復的秘密,為解釋少陰病和厥陰病找到了根源。於此可知,六經病欲解時圖就是日地運行圖。

結語:看了上訴的文章你對《傷寒論》是否能夠理解了呢?“六經病欲解時”的兩層含義你明白了嗎?

標籤:【經病】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