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養生注意防病多吃蜂蜜 | 養生知識網


 

A-A+

晚春養生注意防病多吃蜂蜜

2019年01月1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9 ℃ 次

步入四月,天氣回暖,降雨增多,天氣已經進入晚春,養生中講究順應季節變化,生活有度、適當保養,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的健康。

養“人”從春天開始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養生也是一樣。

“不過,雖然都是春天,可是真要養好‘人’,早春、仲春、晚春也是各有區別的。”專家稱,早春陰寒漸退,乍暖還寒,更需注意祛散陰寒、讓身體逐步從冬季的將息狀態活躍起來;仲春時節,肝氣隨萬物升發,而偏於亢盛,中醫認為,肝旺可傷脾,因此應適當滋補脾胃;晚春氣溫逐漸升高,則要以防體內積熱為主。

“雖然眼下已到晚春,進入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谷雨’,但如果從此時開始注重保養,也完全來得及。”專家說。俗話說,“雨水生百谷”,“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此時節,全國各地平均氣溫都達到12攝氏度以上,雨量開始增多,應該算得上是一年中大自然最為美好的時候。大地鬱鬱蔥蔥,百花競艷,一片生機盎然。心隨自然,人的心情和精神狀態也達到一年中最佳狀態,更要趁此時機保健養生。

“格外值得提醒的是,所謂‘百草回芽、舊萌發’,每到春夏之交,也是各種疾病容易作亂的時機,因此更要注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過敏和呼吸道疾病是此時最困擾他們的兩大難題。同時,由於現階段是冷鋒、低壓活動的頻繁時期,此類天氣常有大風,會影響人體的神經系統,使人感到緊張、煩躁、導致神經痛高發,如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出現此類神經痛的因主要就是“肝氣鬱結,郁而化火”以及感受風寒邪濕,故需要養肝、理氣、通絡、活血。此外,由於此階段氣溫時高時底、陰晴風雨無常、潮濕悶熱、回暖氣壓偏底,很容易誘髮冠心病、關節炎、胃腸炎、手足口病等。楊文蓮副教授認為,順應季節,各有側重地養生是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瑰寶”,千萬不可廢棄。在適當的時機正確地進行對身體的養護,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養生別忘“藥食同源”

春季養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注意氣候的變化。谷雨時節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會時冷時熱,早出晚歸的人和老年人更應照顧好自己,對嬰幼兒要小心呵護。另一方面,氣溫升高、濕度增大為病毒、細菌、黴菌的衍生和繁殖提供了條件。因此,及時清理垃圾,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室內經常通風,勤曬衣被,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至關重要。

“此外,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除適當進食優質蛋白質類食物外,可飲用綠豆湯、酸梅湯和綠茶等,以清除體內過大的火氣。同時,不宜吃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的食品。多動也很重要,無論是外出踏青、郊遊,還是堅持一種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都有很多好處。比如年輕人可選擇搏擊、打球;老年人則適宜散步、打太極。”

不過,專家也認為,通過飲食、起居、鍛煉雖然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如果想要事半功倍,不妨再選用一些“藥食同源”的產品,比如蜂蜜、蜂膠、花粉等,它們都是此階段人們養生的“好夥伴”。

蜂蜜:蜂蜜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潤”,中醫上既是食品也是藥品,口服時上可潤肺利咽,同時由於肺主皮毛,養肺後也可改善皮膚的乾燥程度;下則潤腸,可通便助消化;外用,則有斂瘡抗炎的作用,還可用蜂蜜拍臉,皮膚過敏後塗點,可以使其既不發紅也不蛻皮。此外,還可以護唇,有口瘡時,或含蜂蜜五六次,或混合蜂蜜、甘草,泡水漱口,都可以緩解。平時還可用蜂蜜自製面膜,加珍珠粉,2天做一次可以增白祛斑;角質層薄的,用蜂蜜、黃瓜汁、雞蛋清,對過敏性皮膚特別好。如有脂溢性皮炎,在洗髮水中加點蜂蜜,用10多天,頭皮屑就能沒有了。制好的蜂王漿也是不錯的選擇,既攜帶方便,吸收效率也好,何樂而不為

蜂膠:有“天然抗生素”之稱,有一定抗炎作用,是抗擊春天易發的各種炎症的“殺手鑭”。

花粉:荷花、油菜、玫瑰花、茶花花粉都是不錯的選擇,可調整脂代謝,對心腦血管病人很有好處;此外,由於其能調節腸道因子,還可以抗衰老。對長期用電腦,處於高輻射環境中的年輕人來說,可選用花粉螺旋藻。“需要提醒的是,最好選擇破壁的花粉產品,這種產品的營養成分更高,更容易吸收。”楊文蓮副教授說。

益生菌、益生原:兩者對長期便秘的人都特別好,尤其是後者,由於採用了包埋技術,菌群在胃的強酸環境下被保護,在鹼性環境中才釋放出來,因此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長期吃,可以避免便秘、胃脹、頭暈,為過好即將來臨的盛夏打好基礎。

短肽類產品:春夏之交是一些疾病容易高發的時節,還是應該選擇適當的產品建設起強大的抗病防線。短肽類產品就是能“添磚加瓦”的“好幫手”,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修復胃黏膜、保肝防濕氣,腫瘤病人、胃病病人、肝病病人不妨吃些。

葡萄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粗脂肪、各種氨基酸、維生素及礦物質等,是女人養生寶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還有抗過敏的作用。

標籤:【多吃】【蜂蜜】【防病】、【注意】、【養生】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