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中醫藥與茶道關係 | 養生知識網


 

A-A+

詳解中醫藥與茶道關係

2018年05月02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19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人們很難把中藥和聯繫到一起,這是兩種不同種類的物品,事實真是如此嗎?中醫藥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關係呢?

詳解中醫藥與茶道關係

茶道源於中國,它意在通過茶藝修身養性,體悟大道。

中醫藥傳統醫學的精粹,它以獨特的整體觀念,陰陽五行學說,在大自然奧妙背景下,散發著奇異光彩。綜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茶與中醫藥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收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藥物知識,“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人類利用茶葉,可能便是從藥用開始的。由於茶葉有很好的醫療效用,所以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亦有“茶藥”一詞,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一書中也有“茶,即藥也”的論斷。茶的功效不勝枚舉,有安神、明目、解毒等二十三種,正如宋代詩人歐陽修《茶歌》讚頌的那樣:“論功可以療百疾,輕身久服勝胡麻。”

不僅如此,茶道更是深邃奧妙。茶葉的沖泡,一般只要備具、備茶、備水,經沸水沖泡即可飲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發揮出來,沖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據茶的不同特性,應用不同的沖泡技藝和方法才能達到。因此泡法分點茶法、煮茶法、毛茶法、泡茶法等。每一種泡法都是通過精密的安排以最適的水溫,發揮出茶葉的最大魅力,亦如中藥在四氣五味中尋求最佳療效,在寒涼溫熱、升降沉浮中尋求最佳配伍。中藥的煎法也有多種,分為先煎、後下、包煎、另煎、烊化、煎湯代水等。茶道與中醫藥都是中華之瑰寶,取用不盡之寶藏。

茶是至清至潔、天涵地育的靈物,以茶會友,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在世事紛亂中茶道精神給予我們一種平靜、一種和諧,中國傳統文化茶藝的繼承和發展需要無數茶藝人的努力。

茶道——古典,蘊藉,內斂,滌煩。以“儉,樂,敬,美”為茶道精神。

中醫藥——悠久,治本,和緩,去疾。以“望,聞,問,切”為中醫四診。

中國茶道歷史悠久,中國醫藥底蘊深厚。它們相伴相生,共同扶持。茶道似一尾可人的魚,中醫似寬容柔和的水,魚水相依,至美和諧。

男性多喝茶,遠離前列腺癌

據最近的研究顯示,喝茶能夠預防前列腺癌,而且還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減少由吸煙引起的細胞傷害,甚至可預防心臟病

國外研究人員對20名前列腺癌的男性患者進行調查,他們手術前每天喝5杯綠茶、紅茶等,手術後分析其血樣及前列腺組織發現,在他們的組織樣本中,酚類的含量較高,在癌細胞的培養液中加入紅茶、綠茶或蘇打後發現,癌細胞生長速度顯著減緩了。

專家認為,男性多喝茶能夠預防前列腺癌,因為茶葉中含有近10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不過,相比經過發酵處理的紅茶,綠茶保留下來的維生素含量要大大高於紅茶。

由於綠茶更為“保鮮”,對造血、利尿、強心和抗腫瘤等都具有一定作用。另外,紅茶還能提神醒腦,綠茶能清熱解毒,花茶可理氣解郁,烏龍茶可消脂減肥。

蟲類中藥不宜久服

蟲類中藥久服易出現不良反應。斑蝥、紅娘子、全蠍等蟲類藥由於有特殊的功效,且藥力峻猛,因此常用於一些疑難怪和惡性腫瘤等。但蟲類藥多數有毒,又被藥典列為劇毒或毒藥,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入中、下品,並強調其“不要久服”,盲目、過量、長期用藥以及過敏體質者,會出現許多嚴重的不良反應。

蟲類藥致不良反應,以過敏為最多。蟲體作為異體蛋白和大分子生藥,對人體易成為抗原致敏。過敏以蕁麻疹、濕疹樣皮炎、猩紅熱樣皮疹、固定型藥疹、剝脫性皮炎、多形性紅斑樣皮疹和過敏性休克等多見。蟲類藥外用時也可出現過敏反應,與皮膚直接接觸,常可導致局部皮膚潮紅灼熱,出現水泡和潰瘍,少數可引起嚴重的中毒反應。

斑蝥等含有的斑蝥素,常引起心肌損害如傳導阻滯,致心源性衰竭征,或導致急性心功能衰竭和心臟驟停,而致死亡;還可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溢血、尿血及膀胱滲血;對中樞神經有親和力,中毒後有頭暈頭痛、煩躁失眠、視物不清、口唇發麻、發音困難、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有的可出現昏睡甚至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口服時還對胃黏膜有刺激,可引起口腔、咽喉、食道及胃燒灼感,出現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及便血症狀,甚至可致急性胃炎或胃腸炎,出現嘔血、便血及腹腔滲血等。

耳中風的辯證治療

耳中風是屬於耳鼻喉科的急症,又稱為“突發性耳聾”。耳中風患者症狀包括可見︰突發性耳鳴、突然聽力喪失、可能伴隨眩暈、噁心嘔吐、平衡感失調、走路不穩等症狀。一般為單側性、突發性,常見的原因有毒感染、溫度改變、腦部腫瘤、壓力大、睡眠不足等。

中醫就有有關“暴聾”的敘述,一般認為是耳脈閉塞所引起,常見的原因是風熱侵襲、膽火上擾、痰火鬱結或是氣血瘀阻所導致。耳中風的黃金治療時期是發病後一周內,若積極求診治療,預後較佳;若是延誤治療,永久性耳聾的機會也會提高。

耳中風常見熱證、上火現象。耳中風中醫辨證主要可分為風熱侵襲;膽火上擾;痰火上擾;以及氣血虛損、瘀阻類型,應配合袪風熱;清肝瀉火;袪痰;補氣血調養。

中醫治療上,必須根據病人的體質、耳中風的原因等來辨證用藥,在黃金時期給予最佳的治療。

“風熱侵襲”者有感冒等先驅表現,頭痛、惡寒、發熱、口乾、聽力下降、耳鳴、耳朵阻塞感等,脈多浮大,苔薄白或薄黃,比較類似西醫的感染所引起的耳中風,主要可用銀翹散加石菖蒲、路路通、蒼耳子、辛夷、川芎、白芷等加減治療。

膽火上擾”者,常見頭痛、眩暈、面紅耳赤、口苦口乾、煩躁、大便不通、小便黃、耳脹耳痛感,等火氣大的症狀,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類似壓力大、睡眠不足所導致的耳中風類型,可用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加石菖蒲加減治療。

“痰火上擾”者,常見胸悶痰多,耳鳴眩暈,頭昏沉重,心中煩悶,耳悶閉塞感,大小便不順暢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可用二陳湯加上黃連、黃芩、瓜蔞仁、膽南星、杏仁等加減治療。

“氣血虛損且瘀阻”常見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人身上,多見疲倦、胃口下降,頭暈頭痛,月經不調、脹氣、面色白,舌淡白,脈沉弱等症狀,可用黨參、黃耆、當歸、白芍、甘草補養氣血,佐以丹參、赤芍、地龍活血化瘀,加上石菖蒲、磁石等通竅藥物治療。

小兒濕疹

小兒濕疹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養血祛風的方法為主。

濕疹湯

金銀花8克,連翹、菊花、桑葉、黃芩、黃柏、蟬蛻各6克,蒲公英、白蘚皮、地膚子、當歸、生地各5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劑,10日為1個療程。

外洗方

蟬蛻10克,蛇床子、白蘚皮、地膚子各8克,地丁、菊花各6克,水煎外洗,每日3次。

口服藥

五福化毒丸、五黃克銀丸各3克口服,每日3次。

外用藥膏

復方蛇脂軟膏、無極膏適量外用。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中藥和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生活中吃中醫或喝茶也有很多的禁忌,大家一定要牢記哦~

 

 

 

標籤:【中醫藥】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