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 中藥方劑「平胃散」 | 養生知識網


 

A-A+

脾胃不和 中藥方劑「平胃散」

2017年11月08日 中醫常識 暫無評論 閱讀 3,145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平胃散是一種可以治療脾胃失調的一種代表性方劑。它在我國流傳很久。那麼平胃散到底是一種什麼藥呢?是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用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漫談“平胃散”

林大媽一向為人溫和恭謙,心寬體胖,是典型的老好人,還喜歡甜食。但是最近她的臉上有些發黃還比較油,眼泡總是浮腫;很容易出汗,而且汗很黏;總是覺得睏倦,還會胸悶,痰多;大便比較軟散,小便微濁,特別在梅雨潮濕天氣,會覺得週身不爽,總是“黏黏嗒嗒”的。後來去一家中醫院經過專家診斷為屬於脾虛痰濕體質,建議用平胃散調理。經過一毆時間的調理之後,上述症狀明顯改善,林大媽明顯地有了身輕體健的感覺。那麼,平胃散究竟是什麼藥物,竟有如此好的療效?

來源出處

平胃散原載於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由國家藥局頒布的制劑規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原方為散劑,現代多改為湯劑煎服。其藥物組成及臨床常用譬如下:蒼木15克,姜厚樸、陳皮各9克,炙甘草3~6克,生薑2片,大棗2枚。本方是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後世有許多健胃除濕的方劑,都是由它擴展演變而來。因而古人曾將其譽之為“治脾聖藥”。方後並注曰:“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可見《局方》創平胃散,不但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之證,也作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藥。因此,後世醫家對此發方推崇倍至,它已經成為治療脾胃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來。

除了平胃散之外,它還有許多別名,如“天下受拜平胃散”(《嶺南衛生方》卷中)、“受拜平胃散” (《雜類名方》)、 “神效平胃散” (《保命歌拈》卷十九)。從這些別名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平胃散的功效之大。另外因方中諸藥生用,又有名曰“生料平胃散”。

功效與配伍

本方為治療脾胃不和,中焦濕阻讓的代表方劑。方中重用蒼目辛烈溫燥,以燥濕強脾為主藥;厚樸苦溫辛燥,散滿消脹為輔藥,二藥相結合既能強脾又兼舒肝,不但燥濕和胃,而且理氣消脹。由於中濕太過,可致胃氣阻滯,故又以陳皮行氣開胃而化濕痰,以助健脾而為佐藥;甘草既益中焦又和百藥,而為便藥;姜、棗亦有助和中之力以為引。從本方的藥味組成來看,從辛、從燥、從苦,能散、能消、能化,對中焦有濕而受阻滯者,確有良效。但要注意本方重點是適用於實證,乃怯邪(濕)之劑,不可作為健脾補虛之品常服,如欲常服必須隨證加減。且因方中藥約多苦溫燥,易耗陰血,故孕婦不宜,對於脾上不足及老弱、陰虛之人,亦皆非所宜也。

臨床加減

本方功專燥濕和胃,為治療脾胃不利的基本方劑,許多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是在此基礎上擴充向來。如本方加麥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不思飲食。若大便秘結,可再加大黃、芒硝以通下導滯。本方加人參、茯苓,名“參苓平胃散”,治脾虛食滯,大便不實者;加受連(薑汁炒)、木香,名“香連平胃散”,治食積化熱,腹痛洩瀉者。《局方》還有“不換金平胃散”,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頭痛發熱,嘔吐洩瀉者。本方合二陳湯名“平陳湯”,治脾胃不和,濕痰停陽,胸膈痞悶,不思飲食看者。

本方合五苓散煎服,名“胃苓湯”,治飲食停積,脾胃不和,浮腫洩瀉者。本方與小柴胡湯合方,名“柴平湯”(《景冪全書》),功能和解少陽,燥濕踺脾,治濕瘧脈需, 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者。

臨床應用

平胃散可治療多種疾病,因脾胃屬中焦,亦生濕士痰,影響人體消化功能,因此臨床中平胃散在消化道疾病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如臨床可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多種急慢性腸炎、膽囊炎、膽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

其實,平胃散的應用絕不限於消化道疾中。中醫研究“辨證論治”、 “異同治”,臨床上只要所辨病症相同,即可應用相同的治則及方藥進行治療。因此,臨床上證屬痰濕內蘊或脾胃濕滯的病症均可以應用。這大大擴大了平胃散的臨床應用範圍。

現今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生活水平提高,多數人們尤其是居住於城市中的,他們多是高熱量、高油脂、少運動的生活方式,這些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從中醫來講屬於“膏梁厚味”,最易化濕生痰傷脾,並且這種生活方式與現今多種富貴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甚至腫瘤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關係。痰濕聚於中焦,即可出現與文章開頭林大媽相似的症狀如大腹便便、滿面油光、食後腹脹、噁心、大便黏滯不爽、身體沉重、精神不振嗜睡等。因此,對於患有這種“富貴病”,並且辨證屬中焦濕滯的均可以在半胃散的基礎上進行加減應用。

平胃散與腫瘤

對於現今發病率逐漸增高的惡性腫瘤,被稱為為“治脾聖藥”的平胄散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臨床上經過多方驗證,化濕和胃的平胃散在減輕化療所致的消化道反應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眾所周知,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極其重要的一種治療方法,但其所引起的消化道反應令許多患者難以耐受而不得不終止治療。雖然,臨床上已有進口的止吐藥對抗化療所致的消化道反應,但是這些藥物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並不是所有的患者均有良效,況且它所引起的副作用也給許多患者造成了困擾。此時,中醫中藥在減輕消化道反應中可發揮巨大的作用,中醫認為化療藥物屬“毒”可刺激並損傷脾胃,導致脾虛濕阻,運化失常,胃失和降,故可見胸悶嘔惡、腹脹納姜,此時用平胃散可以化濕祛邪運脾,調和腳胃,使睥氣得升,胃氣得降,升降正常,則嘔惡可除。平胃散不僅價廉,還沒有副作用,並且通過醫生的辨證應用對同時伴有脾虛、濕熱的化療患者均可在其基礎上化裁應用。可見,平胃散對腫瘤患者來講,真是一個益友。

中醫教你如何養胃保健

中醫指的胃實際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與生理功能。中醫藥在治療胃病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

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採取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方法,調節患者的體質,並根據通則不痛的原理以理氣、活血、和胃、止痛,達到治療的目的。俗語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可見調養的重要。中醫養胃是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季節、所患的不同胃病進行辨證調養,以達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盡快康復、減少復發的目的。

中醫養胃方法

中藥調養護胃法 常用的養胃中藥有茯苓、白朮、黃芪、人參、淮山、薏米、靈芝、黃精、刺五加、沙參、大棗、甘草等。

針灸推拿法 針推法是養胃的有效方法,針灸能促進胃腸蠕動,可每晚灸足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針刺足三里,有顯著的養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兩手相疊,於上腹部作順、逆時針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動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兩次,養胃作用顯卓,能治病防病。

自然療法 一是飲食調理。食宜清淡、溫熱熟軟,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類製品、粗糧等,令大便通暢,脾胃和健。飲食要有節制和節度。二是精神調攝。情志刺激可損傷脾胃,故調攝精神是養胃的重要條件之一,可用各種方法使情志怡暢,如寄情於各種文藝、書、畫、花卉、會友清談等,使精神愉快,食慾旺盛。三是運動養胃。適當的運動有養胃健脾之功,運動不僅能鍛煉肌肉四肢,而且能增強脾胃健運功能,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極拳、太極劍等。

養胃中成藥四種

一、香砂養胃丸

藥物組成:白朮、香附、陳皮、藿香、枳實、木香、砂仁、甘草等。

功效:和胃止嘔,行氣消食。

主治:脾胃虛弱,飲食停滯。症見胃脘作痛,倒飽嘈雜,兩脅脹滿,嘔吐酸水,面色萎黃,四肢倦怠;舌淡苔厚膩者。

用法用量:水丸每服6克,日服3次。顆粒劑(沖、劑)每服1袋,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說明 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大部切除術後見以上症狀者,經中醫辨證後,皆可使用該藥治療。

二、香砂平胃丸

藥物組成:蒼朮、陳皮、厚樸、甘草、南山楂、麥茅、香附、砂仁等。

功效:健脾燥濕,和胃止嘔。

主治:濕濁內停,飲食積滯,胃失和降。症見嘔吐噁心,倒飽嘈雜,胸膈脹滿,不思飲食,舌苔白而厚膩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說明 該藥最宜治療脾濕傷食之證,若單純脾胃虛弱而致的消化不良,則非本藥所宜

三、香砂六君子丸

藥物組成:木香、砂仁、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生薑、紅棗等。

功效:健脾和胃,燥濕化痰。

主治:脾胃虛弱,痰飲內停。症見胸脘脹悶,飲食不消,嘔吐洩瀉,舌淡苔薄白者。

用量:每服6~9克,日服2~3次,溫開水送下。

說明 該藥適用於脾虛為主,兼有痰濕、氣滯之證者。

四、香砂枳術丸

藥物組成:白朮、枳實、木香、砂仁等。

功效:健脾和胃,行氣寬中。

主治:脾虛食少,宿食不消。症見飲食減少,痰食停留,胸膈脹滿,脘腹疼痛,消化不良,舌苔厚膩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日服2-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

說明 胃下垂、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有上述症狀者,經中醫辨證後,可用本藥治療。

養生之道網溫馨提示:平胃散價格優廉,並且沒有什麼副作用。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一種不錯選擇。而且平胃散對腫瘤患者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標籤:【平胃散】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