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病冬治」源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 | 養生知識網


 

A-A+

「夏病冬治」源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

2018年03月26日 中醫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47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夏病冬治”源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病冬治,冬夏治”等觀點,提醒人們要根據四時變化來調整人體的陰陽虛實,非常有指導意義。“夏冬治”源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一起來瞭解下。

“夏冬治”源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

“夏病冬治”源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適用於症狀夏重冬輕的慢性疾病

春夏時節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由初生到完全外達極盛的狀態,此時養生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的變化,預防或少生,甚至不生疾病。具體方法是早睡早起,廣步於庭,以適應春季陽氣初升的特點,天熱要防汗出太多或過食冷飲以防傷陽氣。對於素有陽氣虛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夏季節服用人參、六君子湯等補氣健脾的藥物。久咳、哮喘、關節疼痛等陽氣不足、秋冬易發病的人,則可採用針刺、灸法、中藥敷貼和中藥內服等方法補養陽氣,達到預防冬季疾病復發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源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

秋冬陽氣則由外達極盛狀態轉入收斂封藏,陰氣偏勝,此時應順應秋冬的收藏之氣,注重養陰。如秋冬季節天干物燥,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可選擇潤燥滋陰的飲食如百合、木耳、梨、葡萄、芡實、大棗等製成的藥膳。對於陰虛之人,在冬季吃一些養陰之品如枸杞、麥冬、六味地黃丸等,可有效調整人體的陰虛狀態,夏季口乾舌燥的症狀亦會有所緩解,也不容易發病了,這亦即夏病冬治之理。

“夏病冬治”常用的方法有藥膳食療、穴位敷貼、針灸耳針、中藥湯劑、中藥熏浴、藥酒膏方等,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來辨證施治,陰虛的人在冬天應注意養陰,這樣到了夏季,陰陽調和,原有疾病症狀會減輕,甚至消失。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咽炎慢性胃炎、急慢性氣管炎、汗證、紅斑狼瘡等,常易在夏季好發或加重,這類疾病患者如在冬天通過合理中醫藥調理,便可加強和鞏固治療效果。

哪些“夏病”適宜“冬治”

一些體弱者易患春夏發作的慢性衰減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經常性感冒、急慢性氣管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結腸炎頸肩腰腿痛、腸功能紊亂、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復發性口腔潰瘍,以及美尼爾氏病、癲癇、汗證、紅斑狼瘡等常在夏季好發或加重的疾病,統稱為夏病,均適宜在冬天診治。

哪些「夏病」適宜「冬治」

“夏病”之所以在夏季容易發作或加劇,除個體差異等因素外,還多因夏季氣候炎熱,易滋生熱毒,致瘀毒內阻;夏多夾濕為患,損傷脾胃氣機,升降失調而血瘀;暑性開洩,傷陰耗津,可致腎精虧少,陰虛火旺,痰火上擾等症狀。

因為夏季病症,多兼有暑熱或暑濕,一般只能治標,或清暑熱,或化暑濕;又因夏季患者常飲食減少、舌苔黃膩,不能服食補益藥物,而中醫治病又非常重視“治病必求其本”,只有扶助正氣,才能外驅邪氣。因此,欲使夏季疾病除其根,最有利的方式就是在冬季滋補。古人“夏病冬治,冬病夏治”,體現了傳統中醫學“天人相應”與“治未病”的思想。其中,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凡事要逆向思維,夏病冬治;其二,凡事要未雨綢繆,夏病冬防。

“夏病冬治”常用的方法有藥膳食療、穴位敷貼、針灸耳針、中藥湯劑、中藥熏浴、藥酒膏方等,根據每個人不同情況來辨證施治,陰虛的人在冬天應注意養陰,這樣到了夏季,陰陽調和,原有疾病症狀會減輕,甚至消失。

如有以上症狀的可以考慮冬病夏至,但這不是萬能的。是否要用,需要看個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不能盲目跟從。

標籤:【冬病夏治三伏貼】、【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時間】、【夏病冬治時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