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 講究身體動靜結合 | 養生知識網


 

A-A+

太極 講究身體動靜結合

2019年03月24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9 ℃ 次

 動與靜是辯證統一的,外延是太極拳動法,內涵則有形與質,形體的組成和規律性。

一、太極拳的動法

太極拳的動靜開合,即身體的動靜開合。身體的動靜開合是以“腰脊為主宰”,即由腰脊掌握支配著。打拳“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感覺和想像),由腰脊內部動起,緩慢均勻,節節貫穿,連綿不斷,“意動形隨”,就是太極拳的動法。其動靜平衡統一及其變化,和“動之則開,靜之則合”,成為一套太極拳的決定性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沒有太極拳。要理解、記住,並用這個動法,它是太極拳的基本功。

二、太極拳的動靜是平衡統一的

動與靜有兩種解釋,一種動與靜是對立的,靜是絕對不動的。但靜不動是打不成太極拳的。另一種動與靜是統一的,也就是辯證統一,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也是動的,才能“靜之則合”,這樣才能打成太極拳。太極拳的靜,即是身體的靜。而身體靜的主要標誌,是心率平穩,即每分鐘心率次數都是相同的,不波動變化。因而呼吸自然,身體放鬆,不說話,一心想著打拳,不想其他事情等等,都是靜的要素。雙目有神,不呈呆相,平視前方,動靜皆應如此。

打拳“用意不用力”,動使肢體作出各種姿勢動作,這是很輕的動作,身體中靜的要素,不會受到影響,不會引起變化。這樣一來,動與靜就同時統一存在於身體之中,成為“動中有靜”。接著動靜轉化為靜動“用意不用力”,靜使肢體作出姿勢動作,靜與動也同時統一存在身體之中,成為“靜中有動”。這種“用意不用力”的動法,便是動靜統一的條件。動靜同是“用意不用力”的動法。動法相同,動靜才成為平衡統一的。太極拳學練到一定程度,打拳半小時或一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每分鐘心率始終是相同的,沒有波動變化的。對此可在打拳預備式時,與打拳收勢結束後,分別測測自己脈搏,兩者每分鐘次數是相同的,即可證明太極拳是身體動靜平衡統一的運動過程。

身體的動靜,又是多種多樣的,打拳時“動則是實”,“靜則是虛”,不是別的其他動靜,別的動靜是統一不起來的,也銜接不起來,只有實虛的動靜,才能統一起來,相互轉化銜接起來,多次循環往復,成為太極拳過程。先輩拳家說:虛實開合是為拳經,經是經久不變的。這是說“實虛開合”,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術的“特殊本質”。由此可知,太極拳是“太極”派生事物之一,不等於“太極”。太極拳的動靜,是“太極”動靜的一種,不是“太極”動靜的全部。所以不能將太極拳說成是“太極”,也不能將太極拳的動靜說成是“太極”動靜的全部。對此要區分,不能混為一談。

三、太極拳的形與質

通常說的“掤捋擠按,采捺肘靠,進退顧盼定”面向八方的姿勢動作,就是太極拳形體。“虛實開合是為拳經”,即“虛實開合”是本質。開合體現動靜,開合又組成掤捋擠按等全部姿勢動作。形質就是這樣相生相成的。故太極拳的教講學練,不能只講形,不講質,要講形講質,形質並重,姿勢動作才能規範到位,收太極拳應有之功效。否則姿勢動作就成為了無源無本的空架子,長此下去,會變質走樣,就不成太極拳了。

四、太極拳形體的組成

太極拳的“掤捋擠按,采捺肘靠,進退顧盼定”面向八方等姿勢動作,即是太極拳的形體。這形體是開合兩個動作組成的。“動之則開”,組成開的姿勢動作。“靜之則合”,組成合的姿勢動作。兩者相互銜接多次循環往復,即成為一套太極拳,24式太極拳就是這樣完成的。具體過程如下。

“動之則開”,即打拳“用意不用力”,由人體腰脊內部動起,意氣鼓蕩,向外部動開去,緩慢均勻,節節貫穿,連綿不斷,意動形隨,動到週身和四肢末梢,是開。開則身體屈膝、坐腰、直背、豎項,四肢做成各種開的“定勢”或動作。在24式太極拳中,由“動之則開”這樣的過程組成的“定勢”,有起勢、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倒捲肱、單鞭、高探馬、左蹬腳、右蹬腳、穿梭、閃通臂、如封似閉等十二個“定勢”。每個“定勢”和每個開的動作,都是“開中有合”,體現著“動中有靜”,也就是“實中有虛”,以掌指為例,用感覺和想像,使掌指慢慢自然舒展開,即是實,實而不僵,即是“實中有虛”,週身如此。

“靜之則合”,即打拳“用意不用力”,由週身和四肢末梢靜起(靜也動),意氣收斂,回向腰脊內部,緩慢均勻,節節貫穿,連綿不斷,意動形隨,靜回到腰脊內部,是合。合則身體鬆腰、屈膝、松沉,四肢組成合的“定勢”或動作。24式拳中,由“靜之則合”這樣過程組成的“定勢”,有手揮琵琶、雙峰貫耳、海底針、十字手等四個“定勢”。每個“定勢”和合的動作都是“合中有開”,體現著“靜中有動”,也就是“虛中有實”,以指掌為例,用感覺和想像,使指掌慢慢自然松屈,即是虛,虛而不懈,既是“虛中有實”,週身如此。

24式拳中,還有由“動之則開”與“靜之則合”多次開合組成的“定勢”,有左攬雀尾、右攬雀尾、雲手、左下勢獨立、右下勢獨立、搬攬錘等六個“定勢”。這六個“定勢”的開合、動靜、虛實,也都是互相平衡統一的。加上預備勢與收勢,兩者都是靜、都是合。共24個“定勢”,稱24式太極拳。

“定勢”是開合,“定勢”之間也是開合,有的是多次開合和“再開”、“再合”。總之,太極拳“動即開合”,勢勢開合,一切都是開合,“開合二字,足盡拳術之妙”,直到最後收勢是靜是合,一套拳結束。24式太極拳是“動之則開,靜之則合”相互銜接多次循環往復而完成的。40式、88式等太極拳套路也都是這樣完成的,只是過程長短、“定勢”與開合動作多少的不同而已。

再說說四肢的開合。四肢開合,手是領軍者,開則用感覺領(動)到末梢,合則用感覺由末梢領(靜)起。上肢開合皆是弧形。弧形有大有小,皆是為了使肢體放鬆,動靜統一,雙臂弧形向同一方向伸展或向不同方向分展,都是開。上肢合,則由指掌靜(靜也動)起,向內相對回合,弧形有大有小,雙手可以有一定距離,也可腕臂交叉相合。下肢開合始終都是一虛一實,虛實交換也是開合,進步、退步(進退步皆要走向弧形,以保證步幅、步寬)、側步、揚起都是開,收腳(收至駐地腳踝骨處)、跟步都是合,前面這隻腳掌握方向,指向正前方(八個方向),前後腳成小八字形(約四十度角)。雙腳外沿與肩同寬,前進後退時,抬起的腿腳,下落舒直的同時(駐地腳,屈膝不變,可再松沉,不可立起)一點著地,(腳跟或腳尖)逐漸踏實是合適的步幅。雙腳的方向、角度、步幅、步寬,是身體穩定,“中正安舒”的基礎姿勢。學拳伊始,即要細心做好,合乎規定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練好太極拳。

五、太極拳的動靜平衡統一即是規律

太極拳的掤捋擠按等全部姿勢動作,是開合兩個動作組成的,開的“定勢”和動作都是“開中有合”。合的“定勢”和動作,都是“合中有開”,太極拳的“定勢”和動作都是如此。勢勢開合平衡統一。開合體現動靜,勢勢動靜平衡統一,動靜平衡統一就成為太極拳規律了,這規律貫穿在太極拳的始終。

太極拳人為“用意”的動靜開合,與身體自然本能的心血動靜,呼吸開合,這兩者皆是身體由內到外,由裡及表和由外到內,由表及裡,週身上下左右,表裡內外,縱橫全面,動則皆動,開則皆開,靜則皆靜,合則皆合,且皆是對立互有,平衡統一,相互轉化銜接,連綿不斷,循環往復,成為有動靜平衡統一規律的太極拳運動過程。是太極拳動靜開合,平衡統一“天人合一”之巧,相輔相成之功。這就是太極拳祛強身,固本強原,“益壽延年不老春”神奇功效生成之根本所在。

標籤:【結合】、【動靜】、【身體】【講究】【太極】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