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淵源 | 養生知識網


 

A-A+

武術的淵源

2019年01月30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8 ℃ 次

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是以“內外兼修”、“術道並重”為特點的運動。在其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中,武術攝養生之精髓,集技擊之大成,玄機秘法,深奧莫測,蘊含中國傳統哲理之奧妙。武術作為一種技能和技藝,還有待於人們去認識去挖掘、整理和發展。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獲取生活資料,生存自衛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絆、摔、等動作,手格猛獸,尤其是私有制萌發後,部落間的戰爭使人與人相互打鬥的技術不斷發展。散手古稱:相搏、手博、白打、拍張、手戰等,又稱打擂台,俗稱散打。

春秋戰國時戰爭頻繁,“相搏以較普遍在軍隊中和在民間也有了較技的場面出現,加之在軍事上,兵法理論的傳播及在武藝的理論上也有發展。

秦朝時叫“手搏”,比武已十分盛行,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的秦墓中出土的文物上就有“手搏”比賽的場面。

隋唐五代時,“手搏”、“角抵”,倍受重視,比賽幾乎形成制度,當時的“手搏”、“角抵”比賽中可看出大體規則情況,一、不按體重分級;二、主要用踢、打、摔的技法,活動場地多在方形的檯子上進行,沒有護具,比賽時多赤身穿短褲,犯則處罰不明顯,獲勝者給於重獎。

宋代“手搏”作為強身、活動手足的重要手段,比賽很盛行。

元朝、明朝時徒手較量的技藝發展的很迅速,正規的比賽民間叫打擂。

清代伴隨習武的盛行和農民運動的開展出現了不少練武的“社”、“館”因而通過比武較量發展技藝,“打擂”在民間也很流行。

民國初期,習武開禁拳技之風蓬勃一時。

1909霍元甲在上海創辦精武體操學校,1910年3月改為精武體育會。

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考,比賽10天。參加者是國術館的教師和學生,散手比賽三局二勝,採用雙敗淘汰制。比賽在長方形的場地上進行,打法不限流派,不以體重分級。

規則要點不帶任何護具,凡用手、肘、腳、膝擊中對方任何部位得一點,擊中眼部、喉部、襠部為犯規,犯規三次取消比賽資格,犯規嚴重者一次即取消比賽資格。

1933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辦“第二屆國術國考”,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人數不限,項目有男、女散手,男、女短兵。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被當作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以繼承和發展。1952年武術正式被列為推廣項目,先將武術套路運動形式作為推廣表演競賽的重點,但散手仍在民間流行,1979年3月至1987年,國家體委搞了多次的試點,散手在民間武術界也很盛行,1979年3月至1987年,國家體委搞了多次的試點,調賽和研究。

1985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全國公安武警系統的武術散手比賽,從此成為公安系統每年一次的正式比賽。

1988年,中國武術協會首次舉行了國際武術散手擂台邀請賽。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近60名運動員進行了3天的激烈角逐。

1989年,散手被批准列為體育正式競賽項目。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它的拳種繁多,門派林立,不僅僅是其攻防自衛,養身健體,藝術審美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武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哺育中發展起來的,受中國古代道家、儒家、釋家等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響又含涉有傳統醫學、孫子兵法等理論,形成了獨有的武學文化。古代的哲學思想辯證法無不體現在武術的理論與實踐中,如:太極說、五行說、八卦說等,陰陽學說、剛柔說、生剋制化等的辯證思想,儒家的藝無德不立,尊師、謙和、忍讓等武林遵奉的道德標準。佛家的慈悲為懷,以仁為本,化惡揚善等戒條。結合傳統醫學的養生、傷科推拿、以及孫子兵法在技擊中的運用,對傳統武術的發展在理論上起到核心的指導推動作用。

武術發展到宋元以後已形成眾多武術流派,明代以後發展更加迅速,拳種繁衍眾多,派別林立,清初黃宗羲曾有內、外家之說,明末清初,武術界又常有所謂南派、北派說,認為南派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北派則有彈腿、查拳、八極、八翻、通背、劈掛、戳腳、少林、長拳、迷蹤、地躺拳等、又有以自然、山川地理分為:武當派、峨眉派、少林派、衡山派等等,又有以太極形意八卦為內家:少林等為外家,又有以動物命各的象形拳,如:虎拳、鶴拳、螳螂拳、鷹爪拳、猴拳、蛇拳等,中華武術可謂博大精深。僅以中國武術大詞典收錄的流傳於全國各民族人民中間的武術拳種就有320多個,拳術套路750多種,各種器械套路720多個,可謂百花齊放。

但不論何拳種都講神形兼備,內外兼修,陰陽對立統一觀等古老的哲學思想無不滲透於武術的術道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直接交融顯現在武術的理論和實踐中。
許多拳種十分強調剛柔相濟、節奏分明,如長拳的要求,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等從不同的側面體現了陰陽的關係。
有技擊運用的動態來講,陰陽也無處不在,如:出手為陰,收手為陽,攻為陽,守為陰,技法運用講,以柔克剛,以剛制柔,避實就虛,引進落空,後發先至,陰陽變換等生剋制化的道理,化解、消卸、牽引發放、先發制人,以快打慢,陰陽轉換等在武術中隨處可見。

傳統武術講究形不破體,力不出尖,腰如軸立、手似星串、外鬆內緊、意氣領先、有進有退、占中求園、抽轍轉環、伸縮往來、靈活巧妙、起伏跌宕、旋轉變化、的節奏韻律,要求上虛下實、中盤靈活、下盤穩健、閃展靈活、斷護嚴密、功守兼備,兵法的戰略戰術思想的融合和古代的哲學思想,蘊含著中國傳統哲理之奧妙。中國傳統武術講“巧”的追求,而不同於西方人力的崇拜。

武術的技擊散手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術學以致用的體現。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體育走進千家萬戶。隨著市場化的深入,散打愈來愈受到國內外人們的喜愛,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有過不少曲折沉浮。自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列為體育正式的競賽項目以來,對宏揚中國武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散打即有別於其它體育項目,也有別與世界各國的搏擊術。散打是競技體育的運動項目,突出了對抗性的特點,為了安全,取消了易至人傷殘的打法,如:拿法、肘法、膝法等技法,並規定了禁擊部位:襠、後腦、頸等部位。武術散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在傳統武術技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運用踢、打、摔的技法來展現,在規定的場地上,遵循制定的規則來完成比賽。

散打近年來在各級體育部門的領導下發展很快,結合現代科學的訓練方法水平在不斷的提高。

隨著世界體育的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參與體育觀注體育以然成風,各國武技的相互交流也在迅猛發展,爭相推向奧運。人們在觀賞它的審美價值外,更關注它的實戰性。

在中美之散打對拳擊的勝利之時也要看到不足,散打在世界搏壇的位置和危機感,現在放開了對膝法的限制但還夠,過多的限制只會束縛自己的手腳。現在世界自由搏擊的堀起,各國武技的發展,要使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永立世界巔峰,就要在加強散手科學訓練的同時,挖掘傳統的武術技擊理論和技擊方法,去偽存真、融合在散打的教學訓練中,更好的宏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博大精深的技擊術,找回武術的魂魄,揚我國威,強我民族,迎接來自各國武壇的挑戰。

標籤:【淵源】、【武術】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