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氣功的最高境界:平靜、心靜、神靜 | 養生知識網


 

A-A+

練氣功的最高境界:平靜、心靜、神靜

2018年08月11日 中華武術 暫無評論 閱讀 31 ℃ 次

好像萬事萬物都有等級,氣功也一樣,那什麼是氣功的最高境界呢?練氣功的最高境界——平靜、心靜、神靜。只有平心凝神,才能感悟到身邊世間萬物的動靜變化。

練氣功的最高境界:平靜

練氣功,講究要入靜。練功者能否很快入靜,以及入靜程度的深淺,是一個人功力大小的重要標誌。入靜,是人體一種精神上的保養。人在入靜中,可以吸取豐富的精神營養(也叫做精神維生素)。入靜也是心靈的淨化過程。我體會到,入靜和人的道德修養是水乳交融地聯結在一起的。

平靜

我國的傳統養生理論重視身心兼養,而養心中又首重養德。入靜的程度,其實是人的道德水準的一個標誌。仔細區分,氣功入靜有兩種:一是一時入靜,一是長久入靜。 一時入靜也可稱為小入靜,即練功時或接受氣功治療時排除雜念,使大腦沒有積極的思維活動,心靜意定,全神貫注,忘記自我,外在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進入一種似醉非醉、若有似無、恍兮惚兮的功態。

小入靜一是可以使腦電波穩定;二是可減少能量的消耗;三是可降低血中乳酸濃度,因而可迅速消除疲勞,收到顯著的健身效果。進入功態後,患者和練功者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氣功師的信息和導引,進行體內調整,而達到健身和祛的目的。

長久入靜也可稱為大入靜,即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時時都在入靜的狀態中。 只有一時之靜而沒有長久之靜,氣功祛健身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練功時,你可以屏除雜念,但練功以後回到現實中,卻熱衷追逐名利,斤斤計較,名利得失,看到別人在某方面超過自己就嫉妒忌恨,覺得自己受了冤屈就悲憤交加,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拍桌子瞪眼,大發雷霆,練功時的入靜效果會被沖得乾乾淨淨。氣功入靜,既要講求一時入靜,更要修煉長久之靜,而把長久入靜作為奮鬥的目標。長久入靜可分為三個境界,也即三個層次,即平靜、心靜、神靜。

平靜,是長久入靜的低級階段,是練功入門的起始。平靜,似乎十分簡單,但要做到也不容易。

人生活在世界上,心理上是很難平靜的。就如同大海一樣,真正風平浪靜的日子是很少的。社會生活錯綜複雜,變化萬端。人就像湍急黃河中的一頁扁舟,在不斷地同激流險浪搏鬥。你一會兒遇到困難,一會兒遇到挫折,一會兒遭逢危險,時不時被人暗算,免不了蒙受冤屈,“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是人都是有慾望的,也即是有各種各樣的私慾,如追求陞官,嚮往富有,貪圖美色等。當人生旅途上不是一帆風順時,自己的追求不能如願以償時,心理上就不平衡,心中甚至是波翻浪滾,電閃雷鳴,還如何能入靜?!

自私,是最壞的心理狀態。熱衷於功名利祿的追逐,迷戀於燈紅酒綠的享受,桎梏於“自我”的小天地中,就會得意時狂妄,失意時頹廢,一落千丈。

被名利枷鎖“鎖住”的人,遇事會斤斤計較,既要算計別人,又要防備別人對自己的暗算或報復,於是終日陷人緊張、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狀態之中,大腦會沒個安寧。缺乏道德修養的人,易與周圍人發生矛盾,甚至可因一些小事而使矛盾激化。當他們處於心理困擾狀態時,又難以擺脫心理上的困境。一個苛求他人或苛求自己的人,總是處於緊張的心理狀態。貪圖安逸、私心太重的人,往往被所苦苦追逐的錢財所累,整日患得患失,神情鬱鬱,心裡怎能平靜得下來!

對於這些人來說,修煉氣功要首先使自己達到入靜的第一層次,即平靜。如何才能做到平靜呢? 就是要抑私慾,做到雖有私慾,但能自制。在氣功人靜修煉時,注重提高自己的自制能力,在財、權、物、色慾的念頭冒出時,能控制得住,使它不能在自己的頭腦中佔據主導地位。

林則徐有一個座右銘:“制怒”,用以警誡自己當遇事即將發怒時要“制”,將胸中將要勃然而發的怒氣壓制下去。怒氣壓制下去了,才會平心靜氣,冷靜地處理各種棘手問題。

清代名士張仲甫撰寫過這麼一幅養生聯:“貪滇癡,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聖五經言”。此聯把儒家學說的人世和佛家的出世兼收並蓄地聯為一體,其意思是說,佛學上講的貪婪、慎怒、愚癡和《 論語》 上講的“君子有三戒”,其道理是相通的。只有務心戒除才能益壽延年;而對佛家所講的堅持恪守,才能健康長壽。同是清代的名人翟公架曾自撰一副養生名聯:“靜亦靜動亦動,五臟克消失慾火;榮亦忍辱亦忍,平生不履於危機。而此聯闡述了動靜相宜、寵辱不驚的養生之道,對常攪心傷神、易動肝火之人,確係一副妙藥良方。

古人類似的名言還很多,如“身宜潔,欲忌貪,歡娛有度,平居不滇”, “人心本是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等等。 只有在修煉氣功的同時,努力“消奔馳角逐之心,絕紛華靡麗之念”,才能步入入靜之門。

氣功的最高境界:心靜

平靜的進一步提高是心靜。心靜是長久入靜的中級階段。

心靜是在平靜的基礎上做到去私慾,無私慾,達到在紛紜複雜的引誘面前不為所動,不受蠢惑,無貪無慾,自淨於身,無求於物,胸無城府,知足樂達,自然恬靜,心平氣和

道家養生強調先從清心寡慾、閒適怡然的心理情趣做起。現實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人生活在其中,離不開物質,也不能不擁有一定的物質,如一個人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私有財產。沒有一定的私有財產,人就無法生存了,練功就更談不上了。講“去私慾”,是指不要受財產和私慾的束縛,保持自由放達的心態。

心靜

“不是為著名,亦不是為著利,否則,勢必勾心鬥角,物競人爭,這樣就有傷精神,受損身體” 。“心地無私天地寬”。 古往今來的聖人、名人在這方面都發表了許多一脈相承的見解並付諸了實踐。儒家的開山老祖孔子便是心存濟世,不考慮個人得失。他的抱負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則懷之”。對個人生活則要求不高:“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亦在其中矣”。對於搞歪門邪道而得到的富貴,則視若過眼“浮雲”。

學問家、武術家、氣功大師張三豐說:“人能看得破,撤得開,自然不羨人富,不羨人貴,求吾安命之理,守我修真之道。人競囂囂,我獨默默,人皆煩惱,我獨清涼,又安問人之達與不達,窮與不窮,為旁觀者不平也哉。”

歷代養生學家都強調養生必以養神為主,而養神應做到“心平氣和,平淡天真”,保持思想清淨,堅持鍛煉意志,培養良好性格。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氣和呢?一要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二要認識客觀,要適應社會。這樣就會把自己看成普通

人,沒有奢望,心平氣‟和,並由此昇華到平淡天真的境界,即是對一切都可以泰然處之。

古人認為,做到這一點的方法是要努力追求一種“無所有,無所執,無差別”的生活方式,即不要被自己的財產束縛,丟棄自我,不要有人我的差別。道教提出了“九守”,即“守和、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的要求,以此使自己達到一種自然無為、無慾無念的和平心境。

無慾則剛,這句話用來作為養生之道也很合適。無慾則剛,是因為人無私慾則心地曠達,別人做了些錯事,能寬恕諒解別人;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不會總想著對之報復;為別人做了好事,有恩於別人,從不考慮別人如何報答;對於傷害了自己的人,也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當然指不是違法犯罪的惡人、歹徒)。這樣,自己的心態才永遠不會在慾海中沉浮,做到“無慾真神仙”,身康體健。

練氣功最高境界:神靜

神靜是心靜的進一步昇華,是氣功入靜的最高境界,也是練功者的最高追求。 神靜當然也要求無私慾,但神靜的無私慾是以大徹大悟為思想基礎的,是建立在對自然大道之理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 黃帝內經》 的“上古天真論”中說:“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中國古代哲學家對道的闡述很多,道的內涵十分豐富。它既指宇宙萬物生生不已的生化狀態,也指事物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變化都是一定規律運動的結果。

神靜

練功入靜要努力追求對道的融合貫通,做到天人合一,把自己完全融合到大自然中去,以大自然的規律看待周圍和自身的一切變化,認識到一切都是自然界固有規律的反映和必然結果。孤立的“我”是不存在的,“我”是融化在自然中的,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時,你會感到“道”是偉大的,“我”是十分渺小的,才能做到凡事置身物外,順其自然,站在一個宏觀的視角看待自己周圍發生的一切,諸如自己的升降榮辱等瑣事,猶如滄海一粟,微不足道,此時心境才能恬淡虛無,神清氣朗,清明虛淨,無思無慮。如同白居易所形象描繪的:“湛湛玉泉色,悠悠浮雲身,閒心對定水,清淨兩無塵。”

達到神靜的層次,會在外觀上表現出來。古人說:“面色不浮,眼光不亂。便知胸中靜定,非久養不能。《 禮》 日:„儼若思,安定辭,善形容,有道氣象矣。”,意思是說如果臉色不浮躁,目光不紊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心境安寧嫻靜,才能做到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自處之時悠然,無事之時澄然,歷盡滄桑超然。特別是每臨大事有靜氣,具有“碎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涵養和魄力。

神靜的置身物外,順其自然,並不是消極避世,無所作為。達到神靜高功的人也有事業的追求,他們追求的是事業本身,而從不為名利權勢所動。宋代大詞人蘇東坡的一生可謂坎坷多賽了,他多次受貶,直至被貶放到當時的“蠻荒之地”、地處天涯海角的崖州(現海南島)。即使這樣,他依然放達地吟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絕冠平生。”他曾講過一段含有豐富哲理的話:“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意思是借哲理的參悟、朋友的交談、山水的游賞,以達到陶情養性的目的。為了度過晚年所處的惡劣環境,蘇東坡重道自守,養氣

志堅。“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浮雲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形象地描繪出了他練氣功時清朗的精神世界。他正因為有這樣境界,才能在諸多方面都做出巨大貢獻,僅他寫出的大量的傳世華章就足以光照史冊了。

古人說得好,要做到得道神靜,就“非久養不能”。凡有志於獻身於氣功事業的人都應該“栽培心中地,涵養性中天”,在“久養”中滌蕩心靈的塵俗之氣,造就一個冰清玉潔的精神空間。

精氣神是道教內丹學術語,而平靜、心靜、神靜才是練氣功的最高境界,更多有關氣功的手法等方面的內容,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華武術頻道。

標籤:【練氣功的最高境界】、【氣功的境界】、【氣功的最高境界】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