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孩子溝通問題 | 養生知識網


 

A-A+

離異孩子溝通問題

2019年11月17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7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對於一對想要離婚的夫妻來說,如何跟孩子解釋離婚是一件非常傷神的事情。要怎麼說才能讓孩子理解父母離婚呢?要如何做才能不讓孩子的內心受到影響呢?

父母離婚 如何跟孩子溝通

假如你正為離婚的事不痛快,假如正準備離婚的你有兒有女,那麼請仔細閱讀婚姻問題專家克裡斯提出的建議。

1、私下跟孩子談談離婚的問題。雖然孩子會從家長的一言一行中預感到父母即將離婚,但一定要讓他相信痛苦的一切終將過去。

2、向孩子講清楚父母離婚不是孩子的錯。因孩子對外界事物的理解有限,會誤認為父母離婚錯在自己,所以這點顯得尤其重要。彼得教授建議,應向孩子講清楚,父母雖結束了婚姻,但依然會愛孩子。“我們永遠是你的爸爸媽媽,我們永遠愛你。”這句話要向孩子反覆說。

3、允許孩子提相關問題。孩子可能因過度吃驚而一時提不出想表達的問題,請給孩子留一個機會,讓孩子在未來隨時可向父母提問。

4、孩子提問時,父母應坦言雙方離婚的原因,不要把罪責簡單地歸於另一方。因為孩子是父母雙方的“合資產品”,所以不要盲目地讓孩子表態究竟是向著父親還是向著母親。

 

5、做好相關準備工作,並把準備工作的內容告知孩子。克裡斯建議離婚父母要提前幾天通知孩子,既不能提前得太早,導致其產生焦慮情緒,也不能告知得太晚,讓孩子來不及接受這個事實。

6、得知父母離婚後,孩子可能會深感不安,所以父母的指導尤為重要。要明確告訴孩子離婚是怎麼回事,什麼時候父母會離婚。年幼的孩子一定想瞭解以下信息:自己的玩具是歸父親還是歸母親?誰接送自己上學放學?

7、如果可能,離婚後,男女雙方應盡量選擇靠近彼此的地方居住,這樣有利於互相走動、探望孩子。

8、教導孩子逐漸接受父母的新伴侶,化解孩子對父母的消極攻擊情緒,讓孩子說出心中的秘密。

9、要向孩子表明,父母雙方即使在離婚後仍會共同參與到教育孩子的工作中來。應向孩子這樣說,“媽媽和我將一起探討你的學業規劃,並會一起為你加油鼓勁”。

 

青春不能錯過什麼

現在的家長都非常在乎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名校,往往為此煞費苦心,破費萬金。人們普遍相信,只要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中學、大學,一路都上名牌,孩子就一定前程輝煌,否則便不免前途黯淡。據我的經驗,事情決非這樣絕對。我高中讀上海中學,大學讀北京大學,當然都是名校,但是,小學和初中就全然不沾名校的邊了。我讀的紫金小學在上海老城區一條狹小的石子路上,入讀時還是私營的,快畢業時才轉為公立。初中讀的是上海市成都中學,因位於成都北路上而得名。

記得在被成都中學錄取後,我帶我小學裡最要好的同班同學黃萬春去探究竟。因為尚未開學,校門關著,我們只能隔著竹籬笆牆朝裡窺看,能隱約看見操場和校舍一角。看了一會兒,我倆相視歎道:真大啊!比起鴿籠般的紫金小學,當然大多了。當時黃萬春家已決定遷居香港,所以他沒有在上海報考初中。他用羨慕的眼光望著我,使我心中頓時充滿自豪。我壓根兒沒有去想,這所學校實在是上海千百所中學裡的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學校。

我入初中時剛滿十一歲,還在貪玩的年齡。那時候,我家才從老城區搬到人民廣場西南角的一個大院子裡。院子很大,除了幾棟二層小洋樓外,還蓋了許多茅屋。人民廣場的前身是賽馬場,那幾棟小洋樓是賽馬場老闆的財產。解放後,這位老闆的財產被剝奪,現在寄居在其中一棟樓裡,而我家則成了他的新鄰居。那些茅屋是真正的貧民窟,居住的人家大抵是上海人所說的江北佬,從江蘇北部流落到上海的。不過,也有一些江北佬住進了樓房。院子裡孩子很多,根據住樓房還是住茅屋分成了兩撥,在住樓房的孩子眼裡,住茅屋的孩子是野孩子。好玩的是,在我入住後不久,我便成了住樓房的孩子的頭兒。

我這一生沒有當過官,也不想當官,然而,在那個頑童時代,我似乎顯示了一種組織的能力。我把孩子們集中起來,宣佈建立了一個組織,名稱很沒有想像力,叫紅星組,後來大躍進開始,又趕時髦改為躍進組。組內設常務委員會,我和另五個年齡與我相仿的大孩子為其成員,其中有二人是江北佬的孩子,我當仁不讓地做了主任。

我這個主任當得很認真,經常在我家召開會議,每一次會議都有議題並且寫紀要。我們所討論的問題當然是怎麼玩,怎麼玩得更好。玩需要經費,我想出了一個法子。有一個擺攤的老頭,出售孩子們感興趣的各種小玩意兒,其中有一種名叫天牛的昆蟲。於是,我發動我的部下到樹林裡捕捉天牛,以半價賣給這個老頭。就用這樣籌集的錢,我們買了象棋之類的玩具,有了一點兒集體財產。我還買了紙張材料,做了一批紙質的軍官帽和肩章領章,把我的隊伍裝備起來。

我們常常全副行頭地在屋邊的空地上遊戲,派幾個戴紙橄欖帽的拖鼻涕的兵站崗,好不威風。這種情形引起了那些野孩子的嫉妒,有一天,我們發現,他們排著隊,喊著“打倒和尚道士”的口號,在我們的遊戲地點附近遊行。我方骨幹中有兩兄弟,和尚道士是他倆的綽號。衝突是避免不了的了,一次他們遊行時,我們捉住了一個落伍者,從他身上搜出一張手寫的證件,寫著“取締和尚道士協會”的字樣。形勢緊張了一些天,我不喜歡這種敵對的局面,便出面和他們談判,提議互不侵犯,很容易就達成了和解。

 

我家住在那個大院子裡的時間並不長。上初三時,人民廣場擴建和整修,那個大院子被拆掉了,我們只得又搬家。現在回想起來,那兩年半是我少年時代玩得最快活的日子。那時候,人民廣場一帶還很有野趣,到處雜草叢生。在我家對面,橫穿廣場,是人民公園。我們這些孩子完全不必買門票,因為我們知道公園圍牆的什麼位置有一個洞,可以讓我們的身體自由地穿越。

夏天的夜晚,我常常和夥伴們進到公園裡,小心撥開草叢,用手電筒的燈光鎮住蟋蟀,然後滿載而歸。在那個年代,即使像上海這樣大城市裡的孩子也能夠玩鄉下孩子的遊戲,比如鬥蟋蟀和養蠶。我也是養蠶的愛好者,每年季節一到,小攤上便有幼蠶供應,我就買一些養在紙盒裡。伺弄蠶寶寶,給它們換新鮮的桑葉,看著它們一點點長大,身體逐漸透亮,用稻草搭一座小山,看它們爬上去吐絲作繭,在這過程中,真是每天都有驚喜,其樂無窮

我想說的是,一個上初中的孩子,他的職責絕對不是專門做功課,玩理應是他的重要的生活內容。倘若現在我回憶我的初中時光,只能記起我如何用功學習,從來不曾快活地玩過,我該覺得自己有一個多麼不幸的少年時代。當然,同時我也是愛讀書的,在別的文章中我已經吹噓過自己在這方面的事跡了,例如拿到小學升初中的准考證後,我立即奔上海圖書館而去,因為這個證件是允許進那裡的最低資格證件;又例如在家搬到離學校較遠的地方後,我寧願步行上學,省下車費來買書。

針對目前我們教育的現狀,我認為有必要重溫盧梭的一個著名論點:教育就是生長。杜威進而闡發道:這意味著生長本身是目的,在生長的前頭並沒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做出成就之類。此言精闢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質。

按照這個觀點,我們不能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而應該用廣闊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

人性尺度是指:教育應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強迫兒童和青年接受外來的東西。比如說,智育是發展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

人生尺度是指:教育應使受教育者現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義的,並以此為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與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這個目標相比,獲得一個好職業之類的目標顯得何其可憐。

孩子的天性一是愛玩,二是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我慶幸我這兩種天性在初中時代都沒有受到壓制。讓我斗膽說一句狂話:一個孩子如果他的素質足夠好,那麼,只要你不去壓制他的天性,不管他上不上名校,他將來都一定會有出息的。

青春不能錯過的10件事

一、至少戀愛一次,最多兩次。一次也沒有,未免辜負了青春。但真戀愛不容易,超過兩次,就有贗品之嫌。

二、交若幹好朋友,可以是閨中密友,也可以是異性知音。

三、學會烹調,能燒幾樣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藝本身,而是從中體會日常生活的情趣。

四、每年小旅行一次,隔幾年大旅行一次,增長見識,拓寬胸懷。

五、鍛煉身體,最好有一種自己喜歡、能夠持之以恆的體育項目。

六、爭取受良好的教育,精通一門專業知識或技能,掌握足以維持生存的看家本領。盡量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如果做不到,就以敬業精神對待本職工作,同時在業餘發展自己的興趣。

七、養成高品位的讀書愛好,讀一批好書,找到屬於自己的書中知己。

八、喜歡至少一種藝術,音樂、舞蹈、繪畫都行,可以自己創作和參與,也可以只是欣賞。

九、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它可以幫助你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與自己談心。

十、經歷一次較大的挫折而不被打敗。只要不被打敗,你就會變得比過去強大許多倍。不經歷這麼一回,你不會知道自己其實多麼有力量。

我的指導思想很簡單,第一條是快樂。青春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快樂是天經地義。我最討厭那種說教,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什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彷彿青春的全部價值就在於為將來的成功而苦苦奮鬥。

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是最壞的一種,它把幸福永遠向後推延,實際上是取消了幸福。人只有一個青春期,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

有一些享受,過了青春期誠然還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樣的。譬如說,人到中老年仍然可以戀愛,但終歸減少了新鮮感和激情。同樣是旅行,以青春期的好奇、敏感和精力充沛,也能取得中老年不易有的收穫

依我看,“少壯不享樂,老大徒懊喪”至少也是成立的。倘若一個人在年輕時並非因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絕享受,到年老力衰時即使成了人上人,卻喪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麼意思呢。

結語:孩子是敏感的,如果沒有跟孩子好好的表達出父母想要說的話,也許孩子的心理會慢慢的變得扭曲。

 

 

 

 

 

 

標籤:【孩子】、【家長父母】、【離婚】、【婚姻問題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