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願上幼兒園 | 養生知識網


 

A-A+

孩子為什麼不願上幼兒園

2019年06月05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0 ℃ 次

    每學期開學初,總能聽到幼兒園裡“哇”聲一片,一般主要出自小班。不過,仔細觀察我們也會發現有些中班甚至大班的小朋友也嚷著不想上幼兒園。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看在眼裡,也許習以為常,家長們卻急在心理,感到不知所措。為了制止孩子哭鬧,我們發現有些家長往往採取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非打即罵,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技巧。結果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相反,無意中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給孩子以一種消極的暗示,認為幼兒園不好玩,是懲罰人的地方。這種經歷或許會對孩子日後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對此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認為首先必須對孩子不願上幼兒園的心理進行剖析,然後再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加以幫助引導,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從而讓孩子在輕鬆愉快中自然融入到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當中。

一.依戀心理: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與父母在一起,形影不離,有著濃厚的血緣情結。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對家庭尤其父母的依戀程度也與日俱增。因此,當父母第一次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並且突然離開時,孩子不僅不知所措,更無法接受,他感覺到不可理解,心裡想是不是父母不想要我啦,孩子感到缺少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於是就用哭鬧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擔憂。

 

二.好奇心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園一開始或許對孩子們有新鮮感,可是很快當孩子們發現它已不再可愛、好玩時,他們便漸漸產生一種厭倦感。固定的活動形式,有限的活動空間以及單調的集體玩具等都讓有些孩子覺得幼兒園根本不好玩,還不如呆在家裡。當孩子們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時可以想像他們會有怎樣的表現?



三.失寵心理:如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儼如一個個“小皇帝”、“小公主”,真是飯來張口、頓頓有人喂,衣來伸手、穿脫有人做。要什麼給什麼,滿足不了要求就哭鬧、撒嬌。但是到了幼兒園以後孩子們發現自己在家時體現出的那種“威望”、“待遇”等已不見蹤影,通過哭鬧、撒嬌等辦法來滿足自己的要求在此已全部失靈。那麼多的小朋友在一起,老師不可能像自己的父母一樣來疼愛自己。兩相對比產生的是反差、失落。於是乾脆哭鬧著不上幼兒園。

四.對立心理: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不斷變化,其自我獨立意識也逐漸增強。凡事總是以自我意願為中心,不再聽從父母的吩咐,其反抗、逆反心理也日漸明顯。當在幼兒園裡企圖通過哭鬧、撒嬌等方式求得老師的妥協和讓步成為泡影時,他們表現出來的則是更加的委屈和氣憤,加上在幼兒園裡還要受到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使得他們與父母老師之間產生明顯的對立情緒。於是便有了不想上幼兒園的念頭。



針對以上分析的幾種主要心理,作為家長、老師如何正確而科學地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斷乳期”便顯得非常及時和必要,從而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提供良好的心靈氛圍。對此,我覺得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家長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孩子也有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家長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陪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可以問問幼兒園的有關情況,有時可以通過講故事等方式激發孩子對上幼兒園的興趣,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幼兒園的好感。千萬不能動不動就說你再不聽話我明天就告訴你們老師,因為這等於給孩子一種消極暗示:幼兒園老師專門是懲罰小朋友的。家長不要把成人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孩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傾聽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一同成長。讓孩子對家庭產生安全感,對父母充滿信任感,對幼兒園滋生親切感。

2.老師多給孩子關愛鼓勵:愛是教育的前提,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好孩子。只有充滿愛心的老師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好老師。老師要對孩子充滿耐心和寬容,允許他們犯錯誤,因為他們是孩子。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少一點批評和責備。鼓勵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壞的。幼兒園老師要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利用現有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忘掉煩惱,體驗快樂,使幼兒園真正成為孩子們學習生活的理想樂園!

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常常抱怨某某孩子厭學、輟學,其實,錯不在孩子,而在我們成人,我們在不經意中把成人的思維方式強加於孩子。試問:我們真的耐心傾聽過孩子的心聲?關注過他們的內心世界?如果我們真正地走進他們,決定與他們一同成長,我想他們不僅很樂意上幼兒園,而且在很多方面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標籤:【幼兒園】、【不願】、【為什麼】【孩子】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