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 教育孫輩7點要注意 | 養生知識網


 

A-A+

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 教育孫輩7點要注意

2019年03月17日 少兒保健 暫無評論 閱讀 17 ℃ 次

養生之道網導讀: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認為孩子還很小,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自尊心。但是事實上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很多家長在不注意之間就會打破孩子的自尊。

教育孫輩的正確方法

1.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老認為孩子又不是大人,還談不上自尊心,因此對孩子非打即罵,肆意侮辱。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極其脆弱,就像一個美麗的花瓶,一旦打碎,就很難再建立起來了。

2.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

平時多給孩子提供證實自己能力的機會,通過事實讓孩子明白自己並不比別的孩子差,只要努力去做了,自己完全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甚至更好,

3.注意培養孩子的愛心

教育孩子時,可以在愛父母、愛爺爺奶奶、愛外公外婆以及周圍親人的基礎上,逐步引導他愛小動物、愛他人、愛環境、愛國家、愛世界乃至愛宇宙。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將來才會有責任感,做事情才能有始有終。

4.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

有的老人認為孩子小,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差,因此事必躬親,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有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還與老人同居一事.這樣極易養成依賴心理,具體表現為缺乏獨立意識,缺乏自信,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這樣的孩子將來恐怕難以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

5.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有的老人生怕孩子在外面玩會被別的小孩欺負,或者出現別的意外,於是每天哄著孩子,不讓他出去玩,,然而,孩子正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完成自己社會化過程的。最好不要對孩子干涉太多。

6.加強對孩子的理財教育

美國人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時,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要求孩子在3歲時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時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5歲時知道基本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的來歷;6歲時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能夠數大量的硬幣;7歲時能夠看懂價格標籤;8歲時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的道理,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裡;9歲時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0歲時知道每週節約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之用;1l歲時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理財事實:l2歲時知道制訂並執行兩周開支計劃,懂得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由小到大,孩子在接觸貨幣和制訂計劃會了家庭理財。

中國雖然國情不同,但是理財教育的原理應該是大同小異的。比如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和孩子一起研究家庭開支情況.確立孩子的理財意識:支持孩子儲蓄,使孩子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識;指導孩子購物,制訂支出計劃,等等。天長日久,孩子就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理財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對於不同的孩子還要有不同的側重。比如有的孩子生性要強,凡事都要爭先,稍不如意,情緒馬上一落千丈:對於這樣的孩子就不能採取粗暴干涉、簡單壓制的辦法,而應該有意識地把這種個性引導到積極健康的軌道上。一方面教育他自尊自愛,保持爭強好勝的勁頭;另一方面教育他尊重他人,學會與人合作,注意培養他的集體主義精神,把個人有效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之中?在必要的情況下,不妨採取挫折教育的方式。還有的孩子生性敏感憂鬱,處世消極悲觀。對於這樣的孩子切不可武斷專橫,更不能諷刺挖苦。要經常給予他支持和鼓勵,增強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育兒不再傷腦筋 親子溝通五妙計

第一計:放低姿態,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當我們高高在上時,自然會與孩子拉開一定的距離,溝通便無從談起。其實,孩子有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態,蹲下來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對話,我們才會找到許多曾經不解的答案。

筆者曾經聽一位媽媽聊起他淘氣的兒子,這個4歲的男孩似乎有著天生用不完的精力,連刷牙時也總是不停扭動身體,對著鏡子扮各種鬼臉。媽媽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媽媽自己在刷牙的時候,突發奇想地蹲到了兒子的高度,來嘗試一下令兒子百玩不厭的動作,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兒子的高度看過去,鏡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鏡的效果,這個發現讓媽媽都覺得很有趣,更別說對一切充滿好奇的兒子了。

由此可見,溝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夠從孩子角度來想、來觀察、思考孩子這麼做是為什麼。當我們能夠更加理解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再覺得他的舉動是無意義的,就能與他很好地溝通了。

第二計: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

唯有信任,才可能讓孩子願意把自己的心交給你。其實寶寶年齡越小,親子之間的信任度越高,小寶寶看到爸爸媽媽總會伸出手讓爸爸媽媽抱,這便是對於信任最好的詮釋。然而,隨著寶寶日益長大,親子之間的信任度卻可能呈下降趨勢。改變這一現狀的最好方法便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尊重與關懷。父母要擴大與孩子的溝通範圍,除了學業,更要關心孩子的快樂與煩惱。

在這裡,推薦使用“跨級培育法”,即用超過其年齡段的一些內容,如用教育6歲孩子的態度去教育3歲的孩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在孩子創造力和模仿力非常活躍的時候,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還可以讓孩子感到你對他是有信心的,從而可以提升親子之間的信任感。比如,可以帶著孩子走進廚房,做一些親子料理,讓他品嚐家務勞動的喜悅,或者有意識地給孩子佈置一個小任務,讓他去完成,考察他獨立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親子信任度也會得到提升。

第三計:尊重孩子,多給孩子選擇權

通常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擁有簡單的決定能力了。這時,爸爸媽媽要有責任有意識地進行“基礎教育”,讓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舉例來說,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上幼兒園,先告訴他一些簡單的穿衣規則,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衫,然後再讓他自己決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選錯的衣服去幼兒園,爸爸媽媽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識到周圍人的眼光,得到“教訓”後,再教導孩子“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做決定”,這樣體驗式的學習能夠讓孩子成長得很快。

同時,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也會知道,爸爸媽媽會像指路明燈似地幫助他,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來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當自己犯錯誤時又能夠得到父母的指導和幫助,這種狀態對於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當孩子有了積極的成長心態,親子溝通當然也會變得更為順暢。所以,不妨讓孩子做一些小的選擇,練習思考能力,學習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在生活中學習思考。比如吃飯、上幼兒園、過馬路,爸爸媽媽都可以和孩子討論對話,並讓其學會思考,千萬不要事事包辦。

第四計:觀察孩子的個性,發展其興趣特長

如今的父母大多在職場上縱橫馳騁,卻相對減少了親子時光,但無論如何,作為父母還是應該當一個有心人,尤其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不該只注重物質的給予,更多的應該著重情感教育,態度才最重要。

我們知道,讓孩子成為“全能寶寶”的可能性並不太大,所以要觀察其個性特點,讓孩子在幼兒時期盡量發揮其特長,抑制其一些不好的習慣。當爸爸媽媽瞭解了孩子的特質後,才不會盲目地施教。建議可以通過一些活動,如親子閱讀、親子遊戲等引導其特長,從而弱化不好的習慣。

另外,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應該盡早為其做一個很良好的規劃,但同時這個規劃又要符合孩子的個性需求。當孩子可以嘗試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許多親子間的誤解和矛盾自然可以化解。

第五計:與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從孩子的成長與情感需要出發考慮問題,與遷就、溺愛不同。當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基礎的,而不是靠威嚴來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對待孩子,使孩子樂於與父母玩耍、遊戲,又要建立起父母應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親子溝通的過程來說,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長輩。始終要記得,我們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還是要讓他瞭解我們家長的角色。爸爸媽媽應該在世俗的成功與快樂間找一個最好的平衡點,從某種程度上,孩子的未來是父母的選擇。

不妨通過孩子的繪本讀物來瞭解孩子的世界,還可以通過bed time story或晚安吻、擁抱等肢體接觸來建立親密溝通,這樣不僅可以培養親子關係,也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也常會遇到孩子無理取鬧,這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堅持固有的原則,盡量不要讓孩子覺得哭鬧可以達到目的,同時又要給予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你是理解他的,等孩子發洩完不良情緒後,再做進一步溝通,告訴他對與錯,這時效果會很好。

10歲伢愛啃手指甲 其實是缺少“關心”

近日,方婆婆帶著10歲的外孫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就診。方婆婆說,亮亮從小就有這個習慣,小時候沒太在意,前段時間發現亮亮的指甲越來越短小,他還總說指甲痛。

兒保科王鳳主任醫師介紹,小孩在幼兒時期啃手指是正常現象,但是長大了還是有這一習慣,就有可能是微量元素缺乏或心理因素導致。心理障礙是造成孩子啃指甲的主要原因,即依賴感過強,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較少,小孩子就會通過啃指甲來尋求一種心理依賴感。

王鳳提醒:咬指甲是一種神經性不良行為習慣,是焦慮和沒有安全感的症狀表現,是孩子用於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父母因工作忙等種種原因忽略孩子、長輩們的過度溺愛都是造成孩子啃指甲的主要原因。父母就要採取適當的辦法來幫助他們,而不是嚇唬、打罵。如在他啃指甲時用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或進行獎勵性措施替代他啃指甲的行為。

一般來說,這樣的孩子存在社會適應性不良和交往障礙,和父母、小夥伴都無法正常溝通。作為家長,應多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得到完全的安全感。

結語:很多的家長其實並不想要和孩子溝通,因為他們覺得溝通並不重要。等到他們想要溝通的時候就會發現,溝通已經晚了,孩子已經沒有興趣再和他們溝通了。

 

 

 

標籤:【孩子】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