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湯,你飲對了沒有? | 養生知識網


 

A-A+

濕湯,你飲對了沒有?

2014年01月20日 日常養生 暫無評論 閱讀 56 ℃ 次

 喝涼茶過多外濕變內濕

於天啟主任介紹,廣東人春季喝祛濕湯是有道理的。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與天相應。春天是肝氣主導的季節,肝氣旺盛,易克脾土,以致脾胃虛弱,水濕不化,濕邪內困,加上春季陰雨綿綿,外濕阻遏,經脈血氣不暢。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濕”?如果你感到頭暈、懶言、睏倦乏力、嗜睡、沒有胃口等不適———其中部分症狀與我們常說的“春澼”較接近,這說明你很有可能體內惹濕了。在這種情況下,飲用些有祛濕功效的湯水就沒錯了。

從誘因看,濕還分“外濕”和“內濕”。從廣州市中醫院近日門診統計,就診的患者中,內濕佔了絕大多數,主要是由於許多市民不分體質,飲用涼茶過多導致的。外濕主要是由於外界的天氣潮濕,濕邪入侵體內導致的,許多人起初可能是外濕,為了祛濕而飲用了過多的涼茶,或食用了過多的生冷食物,傷了脾胃,導致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滯自然就內生,於是外濕就變成了內濕。除了前面講的“春澼”症狀外,分辨內濕和外濕還可以觀察舌頭:內濕,舌苔淡嫩,邊有齒痕;而外濕,舌紅,沒有齒印。

知道了自己屬於內濕,在喝祛濕湯的同時,一定要暫時停飲涼茶,少吃生冷、冰凍的東西,以防治加重脾虛,脾虛又會加重內濕,形成惡性循環。內濕的人可選用淮山、苡仁、扁豆、玉米等既有祛濕又有健脾功效的材料煲湯。

分清寒熱祛濕可更對症

於天啟主任提醒,在飲祛濕湯前,還要分清濕的性質是“寒濕”還是“濕熱”,對症用料效果才更好。如何進行自我判斷呢?寒濕的人舌苔白、膩、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樣的室溫下,比別人易感到冷,喝熱水會感到更舒服。濕久困於體內,就會郁久化熱,變成了濕熱。濕熱者舌苔黃、厚、膩,口乾苦,大便爛、不爽,小便黃。

寒濕者喝祛濕湯,可選用草豆蔻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高良姜15克等煲豬瘦肉或豬骨,來溫陽化濕。濕熱者可選用高良姜、扁豆加溪黃草30克、土茯苓30克以利濕清熱,或直接煮溪黃草水來飲用,其有很好的祛濕、清熱的功效。

怎樣煲祛濕湯更合理

有讀者會問,一般家裡都是煲一鍋湯,全家人來喝,如果有的人濕,有的人不濕,或者有的人是寒性體質,有的是熱性體質,這祛濕湯該如何煲?如果家裡還有老人和小孩的,煲祛濕湯用料上又有什麼講究。

於天啟主任解答,如果家中有的人內濕不明顯,或自已無法判斷,可選用藥性平和的材料來煲湯,最常用淮山、土茯苓、扁豆、玉米。這些材料由於有健脾滲濕的效果,有濕的人可以祛濕治,沒有濕的人可以健脾,不易受濕邪侵襲,可起到預防的效果,等於說一舉兩得。

如果家中有老年人,老年人多氣血虧虛,可選用黨參30克、大棗20克、枸杞子10克、淮山30克、生苡仁30克煲粥或煲湯,可以益氣健脾、淡滲利濕。家中若有幼童,可選用淮山30克、玉米15克、芡實10克、山楂1個煲粥以消食和胃、健脾利濕。

標籤:【沒有】【對了】【你飲】【濕湯】


相關資源:





給我留言